上古气功
(远古 一 公元前约221年)
(远古 一 公元前约221年)
上古时期包括原始、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四个历史阶段。
一 、原始时期
气功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它的历史可迫溯到原始人类。《素问 · 移精变气论》中记 载:“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慕之累,外无伸宦之形,此恬 淡之世,邪不能深人也。”阴居与动作是气功动功与静功的原形,直到现在,气功仍分动、 静两大类,与原始人的动、静养生法一脉相承。但是这毕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气功,后来从 原始模拟舞逐渐发展成仿生气功。据《吕氏春秋 · 古乐篇》记载,大约在伏羲氏时期,由 于气候阴雨潮湿,人们多患有关节肿痛、筋骨拘挛等病症,于是古人就发明一种大舞来宣导 气血治疗疾病。大舞的内容可以通过文物“彩陶盆”展现出来。1957年,在青海省大通县 上孙家寨,还发掘了一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其中有一个舞蹈纹彩陶盆,绘有黑色舞蹈人 形,整个画面人物突出,神态逼真,可以说是后世导引的前身。
在黄帝时代,气功独立地出现在中国医学史上。据史传记载,上古名医俞跗擅长应用跷 引按抚等法。俞跗为黄帝时代的名将,说明气功最晚在黄帝时代就已经成为独立的医疗保健 手段。跷引即导引运动,按抚即推拿按摩。随着导引动功的产生,静功方法也开始形成。 《素问 · 移精变气论》记载:“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 是在精神内守,炼精化气的静功修炼基础上实现。
从黄帝到大禹时代,气功方法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山海经》中记载:山上有神人 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这就是传至后世的辟谷食气。据说大禹在周游天下时还曾见过那 些“吸风饮露之民”。上古时代除了各种食气法外还有《庄子 · 大宗师》里记载的“踵息” 方法:“古之真人,其寐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 以喉。”踵息即指深长的腹式呼吸。
中国气功经历了漫长的萌芽阶段,约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新石器时期进 入了真正的起源时期。它源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是古代劳动人民同自然灾害、同疾病 作斗争的智慧的结晶,气功源于“巫”、气功源于宗教的观点是错误的。
二 、夏商时期
夏商是气功得以实践的时期,出现了不少“真人”与“神人”。所谓“真人”与“神 人”,是那些能够掌握自然界天地阴阳的运动变化规律,与自然界协调合一,并通过呼吸、 姿势、意念锻炼等方法,更多获取大自然赋予人类强大生命力,从而得以健康长寿的人。彭 祖是“真人”与“神人”的一个代表,是气功实践的典范。彭祖,传说故事人物,姓钱名 铿,生于夏代,据说活至800岁,是旧时长寿的象征。庄子就认为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高的当 为彭祖,这是练功之故。他在《庄子 ·刻意》讲了“吹响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 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早期的气功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得到完善和发展,为气功学的形成和确立奠定了重要 的基础,这些成就当然不能归功于某个“真人”或“神人”,而应归功于那些千千万万实践 着的气功修炼爱好者。因为只有他们的实践,才会产生气功,才会真正推动气功事业在社会 上广泛发展。
三、 西周时期
《易经》相传系周人所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 “易”本是一个象形文字,即蜥易,“其色一时一变, 一日十二时改变十二色”。“易”有三 个含义:其一是简易之意,任何事物都可以通过易学来执简驭繁,以一代万。其二是变易之 意,任何事物都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变化,按易学定理推衍化生。其三是不易之意,包含两 个含义: 一是“定”意,即是不变,“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 吉凶”,包括了天地万物普遍存在的理论与法则,是判定一切事物的准则。二是“难”意, 即是不简单,任何事物都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存在着隐微的机理,只有善于探求天人之 间,古今之间,形气之间,感应之间,变化与神明之间存在着的相互关系、相同规律、内在 联系,才能弄清其“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之理。《易经》利用八卦及六十四卦来阐述阴阳 消长变化的道理,以揭示天地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某些客观规律,进而引导人类如何顺应和利 用自然去休养生息。可见,《易经》所展示的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易经》对内丹理论 的影响极深,后世有关内丹修炼的著作在理论上很少有离开易象的。
四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方面 空前活跃,因而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学术高潮。在道家老子、庄子的著作中 都提到了有关古代气功的话。气功在当时受到各方面重视,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县东门人),姓李,名耳,曾做过周王朝的史 官。《史记》载,相传老子行道修寿,寿活一百余岁,约生于公元前577年一公元前477年 间,著有《道德经》上下篇,言道德五千言,是道家的始创者。老子强调修身与用世统一, 二者均统一于道的本性 “德”,道是方法,德是规范,若处世,就应按照德的要求规范 自己的社会行为,上下各安其位,'天下无为而治。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为: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去做、而是默默地去做,在无中为,“人之道,为而不争”,“为无 为,事无事,味无味”。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 下先。”
二是虚静:虚非空虚,而是心胸宽广,虚怀若谷,静非安静,而是宁静致远。老子 虚静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三是专气:专守精气,提炼精气,使之不乱,则形体能 适用而柔顺,“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四是全神:修身养性, 合德全神,使自己的精神境界不断提高,而达“悟道成真”目的。老子说:“治人事天,莫 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生活于公元前369 年一公元前286年之间,曾做过蒙地方的小官,著《压子》 一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
的“道法自然”观,提出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的主观精神境界。庄子的 修身养性方法侧重于调神,可分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道通为 一:修道所达到的最终目的都 是一样的。
其二,道不欲杂:修道的方法不宜选择太多,认为:“杂则多,多则扰,扰则 忧,忧则不救。”
其三,神、形、息三者结合:强调道法修炼必须调神、调形、调息三结 合,具体载有“心斋法”、“坐忘法”、“吐纳法”、“踵息法”、“静坐法”等功法。
其四,功 成德积:除注重功夫修炼,还要注重功德修为,只有这样才能“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 以养生,可以尽年”。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在广泛论述医学理论的同时,也对气功作 了多方面的论述,既阐明了气功锻炼的意义,又为气功三调合一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
时也开辟了气功治疗学的先河。
在气功的锻炼意义方面:《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 ·刺法论》(遗篇)云:“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素问 ·上古天真论》云:“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回 ·生气通天论》云:“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指出了气功锻炼具有预防、 治疗、保健和开发潜能的作用。在气功治疗方面:据不完全统计,《黄帝内经》中涉及导引 法达14处之多,其中《素问》5处,《灵枢》9处。治疗范围由单纯治疗关节痛发展到能治 疗19种病症,包括内、外两科和急、慢性两大类疾病。导引作为一种重要的疗法既能单独 运用,也能和其他疗法合用。如《灵枢 ·卫气》篇“虚者,引而起之”就是单独使用导引法治疗。
而《素问 ·奇病论》记载了药物与导引同时运用的例子:“帝曰:病胁下满,气逆,二三岁不已,是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息积,此不妨于食,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行气法是《黄帝内经》医疗气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名服气、呼吸精气、吐故纳新等。
《素间 · 上古天真论》云:“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散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在气功三调方 面,《黄帝内经》中的“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已见三调的雏形。也是古 人对远古时期人们修炼气功的境界的描述。
呼吸精气,相当于呼吸调息;独立守神,相当于 意守调心;肌肉若一,相当于调身的姿势动作。此外《黄帝内经》还强调作为一名高明医生应该懂得心理和生理的关系,认为为医之道必须具备五点:“一 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 曰知砭之大小,四曰知毒药之伪真,五曰知脏腑经络之诊。”不但要掌握养生理论,还要参 加气功实践,懂得“上守神”。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专著,它镌刻于战国玉器上,全文45个字。铭 文经郭沫若用现在的通行文字译为:“行气,深则畜,畜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 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春在上,地几春在下。顺则生,逆则死。”前十句 描述吸气与呼气时气运行的过程,后四句,两两相对,说明呼吸的要点。通观全文,它生动 描述了小周天行气练功的全过程,是研究战国气功不可多得的文献,标志着行气法在战国时 期已达到相当水平。
标签:上古气功(1)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