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中法要
中为道体,尧、舜、禹、汤、文、武、孔、曾、思、孟等历圣相传之大道,只此一“中”字,亦即是中道。此中道不但为中华文化道统之所系,且亦系圣圣相传之心法所系。
《论语》载:“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张。’舜亦以命禹。”是以《大禹谟》载舜命禹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即是历史上有名之十六字心传。在此,人心与道心,只是一心,切不可作二心会,由其下句之“惟精惟一”,即可证之。
其工夫头脑在教人以人心合道心。道心即天心,故亦即是以人心合天心工夫。
以人合道,以人合天。此为最高之综合原理,与最高之相应原理,最吃紧处即在此。在求其合之以前,先须修“应”字工夫。
以人应道,以人应天,也就是以道率人、以天率人之意。本天道以立人道,本天德以立人德,本天心以率人心,本天性以率人性。人则体而应之,修而合之;合与不合,再印而证之;印证不二,即得中道矣!
一般人恒言“天人合一”,究竟如何修?如何合?如何一?千圣不传!实则全在吾人心地上入手,从心上起修,从心上求应,从心上求合。合则同,同则一,一即所谓绝对本体,唯一不二,不二即中。中则至善,至善即道。《大学》之“止于至善”,即止于中,止于道也。
《仲独之诰》曰:“王懋昭大德,建中于民。以义制心,以礼制心。”《大学》之“明明德新,民止至善”,与此诰若合符节,其为道一也。其次如舜命皋陶曰“民协于中”。
《中庸》记孔子赞舜,亦称其“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孟子称汤曰“汤执中,立贤无方”。
箕子陈《洪范》于武王,其所言“皇极”,亦即建立中道于天下也。故曰:“会有其极,归有其极。”子思之中庸,即中道也。执中之执,即“择善固执”之执。执而守之,守而行之,行而成之,成而勿失,则证道矣。是故执中即守中也。
孔子不云乎:“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又曰:“回之为人,择乎
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勿失之矣。”拳拳服膺,即言守也。
又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依乎中庸,即守乎中道而行之也。颜子之于中道,能守而勿失,故孔子称之。夫所谓守者,守之于内,守之于心,而非守之于事,守之于物,守之于外也。故孔子自谦称:“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此所谓守者,如神龙养珠之守也。
中体无声无臭,无形无相;守则存,存则化,化则著,著则成,成则生;化化不已,则生生不息,而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亦可与万物合其情,与万事通其理,而无适不善,无用不宜也。程子解“中庸”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与乎朱子解“中庸”为“无过无不及”。
两俱有失,未得道体,以其系求之于外,而非会之于内也。求中于外,不若求中于内。当吾心未与物接,未为欲动,一尘不染,一念不生,喜、怒、哀、乐未发时,即得中体。如只照二子之言解,则孔子何至有“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中庸不可能也”之叹!子思明言:“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发而皆中节之谓和。”
已有正解在,何须再解?且夫宇宙有宇宙之中,天地有天地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能体而明之,明而契之,存而守之,守而养之,则吾心之中,自可与天地之中及宇宙之中相合而为一矣。或问:“究竟何所守?”曰:“此中自有虚无窍,直透鸿蒙未判前。”
标签:气功(106)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