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一个专业的气功网站!

魏伯阳

叁紫道人


 

       魏伯阳 名翱,号云牙子。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擅长化学、炼丹术。
       魏伯阳是道教养生家,所撰《周易参同契》一书,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魏伯阳所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其说似解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他兼及内丹和外丹,被後世奉为“丹经之祖”。魏伯阳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魏伯阳也是东汉著名炼丹理论家,其事迹最早见于晋葛洪《神仙传》,称:"魏伯阳者,吴人也,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不肯仕宦,闲居养性,时人莫知其所从来,谓之治民,养身而已。"曾与弟子"入山作神仙丹",丹成,"服丹,丹入口即死……"又记"伯阳作《参同契》《五相类》凡二卷。" ,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 
   迨及五代后蜀彭晓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指出:"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今属浙江)也,世袭簪裾,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秕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奏》三篇。"至南宋曾慥《道枢》卷三十四《参同契》下篇,又记有关魏氏之事云:"魏翱,字伯阳,汉人,自号云牙子。"又"云牙子游于长白之山,而遇真人告以铅汞之理、龙虎之机焉,遂作书十有八章,言大道也。"关于《参同契》之行世,南朝梁陶弘景在其所著《真诰》卷十二有一注云:"《易参同契》云:桓帝时上虞淳于叔通,受术于青州徐从事,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数有效验,以知术故,郡举方正,迁洛阳市长。"对此,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认为:"弘景所引,盖《参同契》序中之文……今本《参同契》无此篇,殆传写佚脱,否则后人以其非本文而削之也。"并说:"弘景此注叙《参同契》源流本之旧序,最明白可靠。"又《开元占经》卷一百二十引《会稽典录》:"淳于翼字叔通,除洛阳市长。桓帝即位,有大蛇见德阳殿上,翼占曰,以蛇有鳞甲,兵之应也。"可知上虞淳于叔通即淳于翼,乃魏伯阳之同郡人。而淳于翼占蛇妖事,屡见于其他典籍中,故余嘉锡再次指出:"叔通深通方术,能占知蛇妖,仰观乾象,以处灾异,故又从徐从事受《参同契》。陶弘景所引必汉魏人旧序,非无稽也。" 
   《参同契》以内炼为主,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尔后为道教三元丹法中人元金丹内炼法奉为祖经,誉为"万古丹经王"。魏伯阳本炼丹术士,故该书也兼及炉火烧炼,而总结了东汉前炼丹术中一些化学知识,虽则内容不多,但却是现存世界讨论炼丹术的最早文献,曾被英译,刊载在1932年出版的文化史杂志"Isis"上。而魏伯阳也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  
据《神仙传》、《逍遥虚经》等,魏伯阳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瞻文词,精通纬候,恬淡守素,惟道是从。视轩冕,如秕糠。乃从阴长生得受金丹大道,后与弟子三人入山炼神丹。丹成,知弟子中有守道未笃者,乃以丹喂白犬,白犬暂死,谓弟子曰:“作丹未成无乃未得神明意耶,服之恐如犬,奈何?”于是,自服丹暂死,以试弟子,独有一虞姓弟子说:“吾师非凡人也,服丹而死,将无有意耶”,也服丹暂死,余二弟子不肯服食而出山去。二人去后,魏伯阳即起,将所服丹纳死弟子及白犬口中,都活了过来,一起仙去。因逢人入山伐木,乃作书与乡里,寄谢二弟子,二人方乃懊悔不已。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流至今的丹鼎派最早的理论著作。该书思想来源本于《周易》的纳甲说、十二消息说和卦气说,并参考古炼丹术及炼丹古书,假借爻象,以论作丹之意。作者由于“恐泄天之符(天机)”,故行文多恍惚之辞、类比之喻,文字古奥难懂,不易捉摸。魏伯阳兼及内丹和外丹,他的思想对道教的炼丹术影响很大,被世界公认为留有著作的一位最早的炼丹家。《周易参同契》奠定了道教丹鼎学说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奉为「丹经之祖」。  
  历来对《周易参同契》的注释不断,由于该书主要谈外丹,兼及内丹,故《周易参同契》的注释分内、外丹两大派。
        相传魏伯阳年轻时曾云游至长白山,遇一高人,传授了炼丹秘诀并得到《龙虎经》一卷,隐遁后潜心钻研,反复实验。有一天,终于炼成了仙丹。魏伯阳有三个徒弟,他想考验一下他们。他把三个弟子叫到跟前:今日吾丹已成,但还是有些拿不准。我准备先给狗吃,狗吃了飞升,那我们就可以吃;如果狗吃死了,那我们就不能吃了。
       魏伯阳唤来了养了多年的白狗,喂它吃下一颗丹,狗吃了后口吐白沫,倒地而死。魏伯阳叹了口气:看来我炼丹失败了啊!弟子们说:那咱们接着炼呗。魏伯阳摇摇头:为师我不顾世俗偏见,跑到深山老林来修道炼丹,这么多年却一事无成,实在是无颜继续下去了,不管是死是活,我都要把丹吃下去。说完一仰头,呑下一颗丹药,顷刻间,倒地而亡。
        弟子们傻了眼,伏尸大哭,这可怎么办?姓虞的弟子哭得最为悲切,边哭边说:师父待我恩重如山,我愿随师父而去!说罢也吃了一颗,死了。另外两个弟子大眼瞪小眼:本来跟着师父入山修道,为的就是能长生不老,不成想搞成这样。这丹药吃了就死,还吃它做甚?不吃它,还能在世上再活几十年。“你吃吗?”“不吃。你呢?”“俺也不吃。”“那咱们下山吧,给师父和师弟买两副棺材来,也不枉我们师徒师兄弟一场啊。”商量好了,二人拍拍屁股下山了。
        两弟子走后,魏伯阳站了起来。从袖子里拿出两颗丹,塞在了虞生和白狗嘴里。虞弟子和白狗立即活了过来,而且还升腾而起,人和狗随魏伯阳一块成仙了。魏伯阳写了一封信,拜托山中砍柴的一个樵夫带给下山的两个弟子。二弟子接到信后肠子都悔青了,直跺脚:怎么就没想到师父是在试探我们啊!
        看来不是任何人都能修成神仙的,除了机缘外还得有耐心,苦于修炼,经得起考验,坚定信念甚至有付出生命的决心与胆魄啊!
        葛洪作《神仙传·魏伯阳传》第一次披露了他的生平情况:  “魏伯阳者,吴人也。本高门之子,而性好道术。后与弟子三人,入山作神丹,丹成……伯阳作《参同契五行相类),凡三卷。其说是(周易),其实假借交象,以论作丹之意。”  
 
葛洪在此明确指出了三个要点:
 
        其一,魏伯阳系吴人;其二,他曾著(参同契五行相类》(即《周易参同契))三卷;其三,(周易参同契)是一部丹经。
五代著名丹家彭晓在《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中更进一步记载:  “真人魏伯阳者,会稽上虞人也。世袭答据,唯公不仕。修真潜默,养志虚无,博赡文词,通诸纬候,恬淡守素,唯道是从,每视轩裳如糠批焉。不知师授谁氏,。得(古文龙虎经),尽获妙旨,乃约(周易》,撰(参同契)三篇。又云未尽纤微,复作(补塞遗脱)一篇,继演丹经之玄奥。所述多以寓言借事,隐显异文。密示青州徐从事。徐乃隐名而注之。至后汉孝桓帝时,公复传授与同郡淳于叔通,遂行于世。”  

彭晓在以上论述中进一步指出:
 
①魏伯阳为会稽上虞人,此地原属楚国之地;
②魏伯阳师承不明,但又说其说出自《古文龙虎经);
③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传授给了徐从事与淳于叔通二人。
 
        彭晓所说的(古文龙虎经》是后人因《参同契》中有“左记题龙虎”句,遂伪托作《金碧古文龙虎上经)以附会之。彭晓不察,遂信以为真。但是,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师承的确是一个事关内丹术源流的大间题。对这一问题,古人有多种说法与猜测。其中最值得重视的是阴长生授受说。  
        阴长生,东汉和帝、安帝间人。(神仙传》载:“阴长生者,新野人也。汉皇后之亲属。少生富贵之门,而不好荣贵,惟专务道术。闻马鸣生得度世之道,乃寻求之,遂得相见。便执奴仆之役,亲运履之劳。鸣生不教其度世之法,但日夕别与之高谈,论当世之事,治农田之业。如此十余年,长生不懈。同时共事鸣生者十二人,皆悉归去。惟长生执礼弥肃。鸣生告之曰:子真能得道矣!乃将入青城山中,煮黄土为金以示之。立坛西南,乃以(太清神丹经》授之。”  马鸣生、阴长生相授受的(太清神丹经)即现存(道藏)中(太清金液神丹经》。其经早于西汉末即问世,是岷山丹道系统的最早丹经。东晋华侨《紫阳真人周君内传》载周义山曾在西蜀鹤鸣山“遇阳安君受(金液丹经》、‘《九鼎神丹图》”。’此鹤鸣山系青城山余脉,同属氓山山脉。后汉时张陵创天师道于此,亦得到此经。今道藏中《太清金液丹经》卷上有正一天师张道陵序,卷中又道,:“故书二君(马鸣生、阴长生)神光见世之言,自汉灵以来,称说故事,附于丹经。”并明确指出该经文及作丹法出自阴长生。
        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最重要的特点是假借(周易)交象卦辞来将炼丹与行气在理论上统一起来。因而他必然在行气与丹法上有所师承。陈致虚(周易参同契分章注)指出:“盖仙翁(魏伯阳)初授(受)真人阴长生之旨,后复师事徐从事,由是备悉玄微,仙传甚详。”清人仇兆鳌也说:“契修金丹,仙传谓魏公丹法,传自阴、徐二人。·考阴君长生,在东汉之季,与魏公先后同时。徐真人则不可考。”近代著名学者王明先生根据阴长生(自叙》中述其仙术云:“不死之要道在神丹。
        行气导引,倪仰屈伸,服食草木,可得延年,不能度世,以至于仙”,将其与(周易参同契)的仙道重金丹而轻呼吸导引及服食草木的主张相比较;同时认为阴长生仙诗三首的文字类于《参同契》,因而得出结论说:“然则阴长生者,其为魏伯阳之前辈软?诗三篇,其为(参同契)之噶矢软}··…据今之所考,阴君(自叙)及诗,盖为(参同契》思想之渊源乎,!”(王明.(周易参同契考证))  但是,仅仅是行气与炼丹还并非魏伯阳写著(周易参同契)的本意。
        因为无论行气或炼丹都还只是技术层次上的展开。而魏伯阳却是要“假借交象”,通过(周易》这徉的天人符号体系统一丹道,创造一套包容夭人宇宙的价值系统。什么叫做“参同契”?五代彭晓(参同契通真义序)指出:  “《参同契)者: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诸丹经理通而契合也。”  宋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黄瑞节附录前序说:“参,杂也;同,通也;契,合也。谓与《周易)理通而义合也。”  
俞淡(周易参同契发挥》说:“参,三也;同,相也;契,类也。谓此书借大易以言黄老之学,而又与炉火之事相类,三者之阴阳造化殆无异也。”  上述各家解释指出,“参同契”之意在于融贯参合各家之学以明作丹之理。但是,最权威的解释来自《参同契)本身。这就是: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  在其中(自叙启后章)中又说:“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  据此可证,所谓“参同契”,是指大易、黄老、炉火三者的通同契合,三道由一。
        近人王明先生就此指出:“参谓三,三者何?大易、黄老、炼丹是也。”((周易参同契考证))  “三道由一”,通同契合,而并非仅仅是炼丹实践,这才是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的本意。应该指出的是,也正是大易、黄老和丹道的有机整合,·才是中国古代内丹的本质。(周易》之卦交符号体系,黄老道家的信仰及思想、内气炼养与金丹炼制的实践,三者相互融契配合,形成一个包容夭人宇宙及生命奥秘的阐释与操作系统,这就是《参同契)所开创的内丹的真正本质和价值。
 

    标签:魏伯阳(1)

    上一篇:陈抟--希夷

    下一篇:白玉蟾--南宗五祖

    登录评论 (已有 条评论) 点击登录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