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丰,师从火龙真人,著名丹道学家,道教武当派开山祖师,其神龙见首不见尾,最后隐身而去莫知所踪。
继吕祖创立内丹体系之后,张三丰祖师是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古代丹经多采用隐语,晦涩难懂,张三丰的《道言浅近说》,打破了这一陈规,用近乎直白的语言,详细阐述了内丹修炼的原理,及得丹后的验证景象。犹如一部内丹修炼说明书。
其提出“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为修炼内丹的下手功夫,与吕祖的“存神”异曲同工,指出内丹的本质都是“神气合一”凝结成丹。
提出“凝神调息”要“心平气和”,“心不起波之谓平”,“心平则神凝,气和则息调”。强调情绪管控的重要性,“忿恚一生,气随之走”,“故以诚忿恚为切”。
描述得丹后的景象为:“心朗朗,性安安,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练性之效,即内丹也。”有别于古代丹经多以内景验证内丹成就,从心性的角度出发,指出“身心大定”,为得丹的重要标志。
《道言浅近说》2700余字,是三丰祖师随感而发所记的散体语录,经常研读,在功夫的不同阶段,皆可获得体悟和助力。
张三丰真人《道言浅近说》
注解 孔德
注解 孔德
按:此篇“道言浅近说”是三丰祖师对前人丹法术语所作的通俗的浅显解释。“道言”即前代道家丹法术语,“浅”即浅显明白,“近”即切近、直截。“道言浅近说”主要讲学道的基础下手功夫,但也贯穿了修道始终须遵循的不变之理。此篇文章从结构看,太约是三丰祖师随感随发所记的散体语录。
故同一问题,解释时却散在几处。希望学者在结合修功的阅读领会时,可将散在几处的同一问题加以集中去学习理解。愚本欲将此篇散体结构打破,归并说演,又恐失去本来面目,使后人难辩真伪,故未做此工作。
故同一问题,解释时却散在几处。希望学者在结合修功的阅读领会时,可将散在几处的同一问题加以集中去学习理解。愚本欲将此篇散体结构打破,归并说演,又恐失去本来面目,使后人难辩真伪,故未做此工作。
[原文]
夫道者,其层次须知三候、三关,大抵不外四言;无为之后,继以有为;有为之后,复返无为而已。
[译文]
修道的功夫,有层次递进的区别,大致可分为三候、三关。但归纳起方法,不外乎四句话:以无为下手之后,继而要用有为之法,有为之法用过后,复归于无为。如此而已。
[阐解]
“三候”、“三关”指的是修道由初步功夫达到成道功夫所经过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大过程。当然,这三大过程,以修道的宏观性讲是如此,而在微观性上讲,例如在一次周天的运转上,也是如此。所谓“候”,是功态下发生的征验,就象季候,夏天来了就热,冬天到了就冷;所谓“关”,就是积量变到质变所要经历的一个个大阶段。因这一个个大阶段要跨越过去相当不易,就如兵临城下,非兵精将勇、智勇双全而不能破,故称为“关”。
“无为”,就是心清欲寡,身心两忘,就是消除掉了一切主观作为,把身心交给客观宇宙自然去运化。然而这种“无为”是在向道、合道的有为前提下进行的,而不是茫然的空寂。例如,一个人日常无所事事,这是懒散,而不是无为。而一个人日应百事,不计名利,心静神清,这才是无为。又例如,倒头便睡觉,什么也不想,而神入昏沉游荡,这不是无为。而正襟危坐,或曲肱而卧,体松心明,抱神以静,死人心而存道心,这才是无为。“有为”,就是具有吻合于自然之道的心、息、形调节的手段与方法,有作有为,存不变之理,行万变之法。就如凡俗之人要发财致富,发财致富的目的是不变的,而发财致富的途径却可以是千变万通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无为。违之即为不义之财,非能久享,甚有祸患。“认准市场需求,选择经营门道”,这是有为。违之即为妄为、盲为,非能发财,反自亏本。
三丰祖师的四言之法,实际是从下手立基而言。而下手立基之前,仍有“有为”在先。这有为可分内外二法,外者,平日清心寡欲,炼己养性;内者,做功前调心、调息、调息、调形。有此“有为”在先,即可行四言妙诀。
[原文]
内丹功夫亦有小三候:积精筑气为初候,开关展窍为中候,筑基炼己为三候。下手于初候求之,大抵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而已。
[译文]
在修道的宏观工程中,内丹功夫是最具体的。内丹功夫也有小三候:蓄积元精、充实元气为初候;疏通周身关窍脉穴,使气血周流循环无碍为中候;百病消除,身心康健,与道相合,从此不为尘事拖累,自由自在,为三候。开始下手做功,在于求得“积精筑气”的初候效验,方法上大抵不外清心寡欲,先闭外三宝而养内三宝,这就可以了。
[阐解]
内丹功夫的小三候,是以“筑基”功的完成而言的。修道的功夫,按其具体的过程,可分为百日筑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而后可得大成。而筑基功夫,既是基础的功夫,又是最难的功夫。一般来讲,筑基功既要修心,又要修身,是无为与有为交互为用的。筑基功完成了,往后的功夫递进,主以无为,辅以有为。而这时的无为、有为已处于自然而然的状态,有为即无为,无为即有为。所以,如果说从修道到成道是一百里路,筑基虽比喻是“百日”,它却走了九十五里。世上学道人,大多以为十月怀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之神奇,多在这上头寄于奢求,殊不知筑基为根本。大道修行,是以不奇成奇,不神成神,其奇其神无非是常人不可知识,不可体验。既可知可验,无非皆是大自然之功能,又有何种神奇可言。
筑基功中的小三候主要指炼精化气这个阶段与过程。“积精筑气”,精即元精,非后天有形之精;气即元气,非后天有形之气。然而修道是以后天而返先天,故必须收敛后天有形之精,以培固先天元精;必须收敛后天有形之气,以蕴蓄先天元气。故而下手以“积精筑气”为初候,又以先闭外三宝、养其内三宝为方法。外三宝即耳目口;内三宝即精气神。耳目口所谓外三宝,指它们先天就赋予了保养精气神的功能作用:耳能养精,目能养神,口能养气。这在传统生理学上也具有特殊意义:耳通肾,肾藏精;目通心,心藏神;口通脾,脾藏气。故以外三可以养内。但此三宝,由于“民日用而不知”的缘故,却不断将它们异化了:耳无度听闻,目无度识见,口无度说吃。三宝反而变为耗伤精气神的三害。故修道之人矫枉过正,先闭外三宝,即保养内三宝。此有立竿见影之效。然而,行闭外三宝,重在清心寡欲的自闭,而非形式主义的现象上关闭。此也有功内功、功外功二法。功内功:心无所想下目闭、耳闭、口闭,此后三闭者重在前之闭心。功外功:看破色象,淡泊名利,清心寡欲。非礼勿视,视而不见;非礼勿听,听而不闻;非礼勿言,言之于真。有此二法,初候自然呈现。
积精可壮气,气壮自可开关展窍。这时掌握好采炼运养的有为之法,久久行之,自可由中候而完成筑基炼己之三候。
[原文]
《系辞》“穷理尺性,以至于命”,即是道家层次一步赶步工夫。何谓“穷理”?读真函,访真诀,观造化,参河洛。趁清闲而保气,守精神以筑基,一面穷理,一面尽性,乃有不坏之形躯,以圆不死之妙药。性者,内也;命者,外也。以内接外,合而为一,则大道成矣。“以至于”三字,明明有“将性立命,后天返先天”口诀在内,特无诚心人再求诀中诀以了之也。
[译文]
《易经》“系辞”上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一段话,这段话也高度概括了道家修炼一步赶一步向前递进的层次升华过程。什么是“穷理”?就是去读前人阐述天人真理又确是真理的书;就是去访问修道的至理妙诀;就是要亲自观察体验大自然的造化规律、造化功用、造化奥秘;就是要去研究探索像“河图”、“洛书”这一类反映天人现象与本质的象学、阴阳学、术数学等等学问。我们把天人间的道理弄清了,我们的心也就安闲起来。人心的这种安闲,就是人心灵的彻底解放,它可以从保气继而保养精神,使身心从此坚固起来。穷理的过程,也就是尽性的过程。穷理可以尽性,尽性又可以保命。有了坚固不坏的躯体,就可以培养圆就长生不死的药。性属于不可见的精神体,它寄居在可见的命体之内;命属于可见的物质体,它表现在不可见的精神之外。以居于内而不可见的性,去嫁接形于外而可见的命,性命恰一,则大道修炼必然会成功。“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中“以至于”三个字,是明显将“以性立命,以后天返先天”的修炼口诀包含在内了,诚心修道的人没有必要再从这段话之外再去寻求什么口诀。
[阐解]
此章重在阐述理、性、命三者的连带关系。在这里,理即指天人间即宇宙自然的根本、普遍规律,也指规律发生的本源;性即合于理的性,也即天性、道性、自然本性、真性,也就是不带任何主观竟识的客观之性。古人认为,宇宙自然的演化本体是虚无元炁。本体境界属于无极静态,无所谓性。静极必动,动而阴中生阳,无极而太极,就有了理,有了性。理与性从而成为万物演化的主宰。而相对派生出性的元炁,由于静极而动分出性,随着演化,也便分为气与精,与性一同汇入到五行分化之中,构成了纷纭万象的命的主体。物物有性,物物也有命。性在先天是无所分别的,如我们说宇宙自然具有的共性,就是无分别之性,又反映出个性。如果这个性不偏极为私性,这个性仍是天性,它就会与理相合,保持命的应有生存周期,并接受自然即天道的进化演变。如果其个性偏极为私性,表面看起来它是为了更大的对外获取,以满足个体命的需求,而实际上它却要付出大量的食消耗,从而加速了个体命的消亡。不但不能保持个体的应有生存周期,更不用谈能接受天道的进化演变。
人为万物之灵。天地赋予人超越万物之上的灵性,所以,人之性理应代表和体现天性。天性也就是太极之性,中和之性,利天、利地、利我、利人、利物之性。但人落入后天,常被后天气质的躯壳所拘蔽,被现象世界所迷惑,偏于个体贪欲之私,大公的天性变为自私的个性,损天、损地、损人、损物,其结果未能利己,反而损已。故而修道领穷理,穷理在于认识性的本来面目,从而返归性的本来面目。性为命主,性能返复先天,命也能从先天立基。性命合归先天,乃形躯不坏,长生久视。精气神返还为先天虚无元炁,是为灵丹妙药,将其置于天地自然造化炉中再加锻炼,即会发生不可思议的生命超质演化。所谓成他成佛,超凡人圣,即指此大成之效验也。故所谓尽性者,去人自私之性,以穷尽天性之表现,去人自短之命,以至天命。
[ 原文〕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乃可。凝审者,收已清之心而入于内也。心未清时,眼勿乱闭,先要自劝自勉,劝得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凝起神了,然后如坐高山而视众山众水,如燃天灯而照九幽九味。所谓凝神于虚者此也。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社晃下照,即调息也。调息者,调其阴跷之息,与吾心中之气,相会于气穴中也。心止于脐下曰凝神,气归于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静自然,曰勿忘;顺其清静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和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这所,以昏默为息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两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 译文〕
“凝神调息,调息凝神”这八个字,是下手兴功的口诀。对这个口诀要整体性把握,不能将凝神屯调息分开,而要将两者有机结合。口诀的顺序是分层次而设的,但在做功时虽有层次之分,但功夫却是连贯的。照这样去做,就合乎规范。所谓凝神,就是把已经清静了的心神收聚体内。心没有清静的时候,不要急于先闭眼,先要自劝自勉让心真正清静下来。如果心收回来了,无挂无碍,清凉恬淡,这就符合了要求,可以开始将心神收入丹田气穴之中。这就叫凝神。神凝聚以后,对于身心内坏境就像坐在高山上一览众山众水,也好像太空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把在地上一切一切都照遍。
所谓凝神于虚就是这种状况。调息并不难,心神一静,随着呼吸的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再配合神光下照,就是调息。所谓调息,最终目的就是使口鼻外呼吸自然渐弱,以至于无,然后从阴跷脉中生出真息,与心中的中和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成为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息。
总之,心止于脐下丹田叫凝神,气归于脐下丹田叫调息。神息相依不分,自然而然,守住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忘,顺应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助。能勿忘勿助,处之以静默柔和,息活泼而心自在,就可以用“钻”字诀。“钻”就是这时已进入虚空昏默的境界状态,我们将心神投入到这种状态中,忘了要提醒,提醒后又要忘掉,三番两次,将这种境界状态持续再持续,就像池水,让它澄之又澄。于是忽然神息两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玄关窍开,玄牝出现,而人如大醉一般。
所谓凝神于虚就是这种状况。调息并不难,心神一静,随着呼吸的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再配合神光下照,就是调息。所谓调息,最终目的就是使口鼻外呼吸自然渐弱,以至于无,然后从阴跷脉中生出真息,与心中的中和之气相会于气穴之中,成为一团混沌的元气、元息。
总之,心止于脐下丹田叫凝神,气归于脐下丹田叫调息。神息相依不分,自然而然,守住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忘,顺应这一清静自然叫勿助。能勿忘勿助,处之以静默柔和,息活泼而心自在,就可以用“钻”字诀。“钻”就是这时已进入虚空昏默的境界状态,我们将心神投入到这种状态中,忘了要提醒,提醒后又要忘掉,三番两次,将这种境界状态持续再持续,就像池水,让它澄之又澄。于是忽然神息两忘,神气融合,不觉恍然阳生,玄关窍开,玄牝出现,而人如大醉一般。
[ 阐解〕
在内丹功中,凝神调息既为基础功夫。也为首要功夫。但内丹功下手功夫为三调:即调心、调息、调形。凝神调息虽为三调之主要,但离开调形,仍未完全。所谓调形,就是行立坐卧四法,离不开中正、松柔。当然,行姿、站姿、坐姿、睡姿都还有具体的讲究,最终却以松柔为原则。古代学道者,弟子跟随着师父,调形之法一点便会,故丹经很少专论。而凝神调息,非但功内有功,重在功外之功,故丹经百般强调。但分之学人若以凝神调息为唯一之法,而不知还有调形之法,必然导致无从下手,还会因为调形不得要领,致使神不能凝,息不能调。
所谓“凝神调息,调息凝神,须一片做去,分层次而不断”,依层次而言,当先凝神后调息。神能凝,息便易调,息能调,必更利凝神。二者既有先后,又相连贯。再者调心,重在功外炼已。炼己不纯,功中无论怎么样调心,也难以达到心神清静的效果。如果功中自劝自勉能够解决问题,那也是在功外的人生观、世界观上解决了通达的效应。功中只是平时有些小事挂在心上,一经劝勉,立即化解。如果未能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之大事,通事执著不放,再劝再勉也不能解决问题。故凝神之法贵乎功外之功。
再者,气穴即丹田,初学之人甚难晓知其准确部位。我示一法:凝神调息后,息息归根处,即丹田,即气穴。真气萌动处即丹田,即气穴。不必苦心追寻。
[ 原文]
真消息,玄关发现肘也。凡丹旨中有“先天”字、“真”字、“元”字,皆是阴阳鼎中生出来的,皆是杳冥昏默后产出来的,就如混沌初开诸圣真一般。以后看丹经者可类推矣。
[ 译文]
萌发丹药的真消息,那就在玄关窍开的时候。凡丹经中有“先天”、“真”、“无”这类的字眼,指的就是真消息。真消息都是从神与气这相对的阴阳相合团聚后发生的,都是从凝神调息后归于香冥昏默的状态下产生的。这也如同宇宙的混沌初开从而造就了最早的人类祖先是一个样。以后看丹经可以从字面上根据实质表达类推。
〔阐解〕
凝神调息后,神人虚空,神息两忘,谓之玄关窍开。因心神归于极虚极静,神气相合,静极复动,阴中生阳,谓之玄牝现象,也即真消息发现。从生理的五行现象说,属于心的神火下照于属于肾的精水,冷水受热火温蒸化为气,故真消息发生于下丹田。在八卦卦象上这真消息就象征坎中一阳。故丹经形容真消息,以客观生理机能谓之“真消息”,以后天返归于先天谓之“先天”,以不带任何主观因素谓之“真”,以生命之根本谓之“元”,以日月映照关系谓之“金华”、“月魄”、“玉兔”,以生命再生现象谓之“婴儿”、“本来人”。“真面目”,以炉火外丹谓之“真铅”,以先后天阴阳之分谓之“真阳”,以形态谓之“元精”、“元气”,以妙用谓之“元神”如此等等。我们只要能去穷理,这些譬喻我们就能一看便知其义。
[原文]
学道甚难,传道也不易。传道者甚勤,学道者可懒乎?传道者耐烦,学道者可不耐烦平?学不精,功不勤,心不清,神不真,以此入道,万无一成。孔子曰:“知几,其神乎。”不曰其念,其意,而曰其神,可见微动之息非神不知也。今为分之曰:“微动者见,大动者直。欲知其几,使心使意念,终不得见也。神乎神乎!
[注:此章中,几,为“机”之借代字;直,为正当,引伸为本来。
[译文]
学道是很难的,而传道也不是容易的事。传道者能不辞劳苦,学道者难道有理由懒惰吗?传道者能不厌其烦,学道者难道有理由不耐烦吗?学习不能精深,必然表现于功夫上不勤苦。学不精深,功不勤苦,他的心就炼不到澄清明朗的地步,就不可能追寻出最真的先天元神。以这种偷懒的态度学道,一万个人也不会有一个成功的。
孔子说:“体悟到了真机,那就接近到了元神。”这里把体悟到的东西,不说为念,不说为意,而说为神,可见最初微动的真息,如果不是元神,他就体悟不到。玄关窍开后发生的阳生现象,我现在可以分开来讲:最初的微动,可称为机。机就是机关打开了。接下来的大动,可称为直。直就是本来正当的,无碍的。只有先天真面目才可称为直。然而,如果我们想体悟到机,得乎直,而去用心,用意,用念,那是永远也得不到的。这真是神乎又神的事啊!
[阐解]
学道者难,一则难于遇明师。既得明师,又难在战胜自私的个人,懒惰的个人。总之,难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而传道者难,一则难在难遇理想的弟子,二则难在广传。十个弟子十个样,百个弟子百种情,用不变之道传万变之人,实为难之又难。所以,学道者能得明师.若不勤苦向道,精奋做功,那真是错失道缘,千古之悔。
修大道者,贵在洞见先天元神。除此皆非大道。而欲得元神,必须将心洗得一尘不染。若有半点渣滓,欲见元神必不能也。所以心不清者万难成道。
玄关窍开,玄牝现象,初有微机之动。这时必须以真意守照,听之任之,守之护之,若动观察识辨之心念,微动之机必一闪即逝,不可复得。真可谓有我无他,有他无我。只有我不神,方可见真神。所谓神乎其神,实为不神之神。此语已将修道之天机泄露无遗也。
[原文]
神要真神,方算先天。真神者,真念是他,真心是他,真意是他。如何辨得真?诀曰“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者是也。丹家云,一念从规中起,即真神,即真念也。又云,微茫之中,心光发现,即真神,即真心也。又云,定中生慧,一意斡旋,即真神,即真意也。真神从不神中炼出。学者知之。
[译文]修道要修要炼的精气神之神,要的是真神。只有真神,才算得先天。真神表现于人的思维情感,就是真念、真心、真意。然而,直神的发生情况如何,怎么能辨别得真呢?丹诀告诉我们,“玄关窍开,真火发动,混沌杳冥的境界被忽然冲醒,什么念头都没有,唯有一灵独明”,这就是真神现象。内丹修炼家们说,只有一个混沌空明的念头从浑圆的境界中油然发生,就是真神,就是真念。又说,处于渺茫应静状态,油然心光洞明,就是真神,就是真心。还说,在静定中生出圆通大智慧,以此智慧持续洞观,就是真神,就是真意。总之,真神是从毫不神奇,抛却掉连任何念头也没有的情况下修炼出来的。学者必须知道这个过理。
[阐解]所谓真神,即先天元神也,先天元性也。性是神之体,神是性之用。就宇宙化生万物而言,无极态时混沌杳冥,无性无神可言。静极生动,阴中生阳,无极而太极时,真性出,真神现。而落入后天,转为有极,真性真神藏于其中,人无杂虚妄念,率真而行,即为真性真神表露。所以人在后天,真神即被称为良心、正念、真意。真神的表现是不加修饰的直露,非直即非真神。现代人所说的潜意识类似于真神,并不真是真神,而现代人所说的下意识也表现有真神的成分,倒好像下意识和潜意识的和才是真神。
但此有待深入研究。现代人所说的理智,乍看起来也好像是真神,但是,它与真神有联系,却不能算真神,尚是识神范围。这在于,理智有思维的反复过程,不是直露。实际上,就人来说,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以及介乎于中间,称为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的真意,都有紧密联系。就如一棵大树,元神为根,真意为干,识神为枝叶。此点关于“神”的阐述,敝人将在适当机会付以专著介绍。其实我们人,还有万物,都是神的产物。不过这个神,不是宗教家描述的那种人格化了的神(他们或世也另有寓意),而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又普存于宇宙自然之中的冥冥之理灵。古人谓“阴阳不测”即是。因为神是生万物又主宰万物的,万物之后天性神都是真神派生的,故万物不可以自己的性神去测知真神的存在。只有当万物(这里首指万物之灵的人)完全去掉辨知意识,将辨知意识转化为安伏不动、空静虚明的真意时,真神才会显露,而被体悟到。故而说“真神从不神中炼出”。
但此有待深入研究。现代人所说的理智,乍看起来也好像是真神,但是,它与真神有联系,却不能算真神,尚是识神范围。这在于,理智有思维的反复过程,不是直露。实际上,就人来说,先天元神与后天识神,以及介乎于中间,称为先天之后天、后天之先天的真意,都有紧密联系。就如一棵大树,元神为根,真意为干,识神为枝叶。此点关于“神”的阐述,敝人将在适当机会付以专著介绍。其实我们人,还有万物,都是神的产物。不过这个神,不是宗教家描述的那种人格化了的神(他们或世也另有寓意),而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又普存于宇宙自然之中的冥冥之理灵。古人谓“阴阳不测”即是。因为神是生万物又主宰万物的,万物之后天性神都是真神派生的,故万物不可以自己的性神去测知真神的存在。只有当万物(这里首指万物之灵的人)完全去掉辨知意识,将辨知意识转化为安伏不动、空静虚明的真意时,真神才会显露,而被体悟到。故而说“真神从不神中炼出”。
真神之所以是真神,实乃神乎其神。我们细细观察一下大自然的一切,一种植物,一片树叶,一个花瓣,一翎羽片,一只昆虫它们的构造,色彩,是那样精细、完善、合理,这难道都是生物具自我意识要这样就能这样的吗?若硬说是,生物的自我意识又从何而产生?这其实都是自然之神的作用。是自然之神的精意安排。自然之真神是万能的。修道者就是主动放下主观与后天之识神,去追寻返归普存于宇宙自然的真神。与其神同在而永生,与真神同功而水能。此乃人类最高觉悟,最高智慧,最大气魄,最大胆略,且最伟大之事业。
[原文]学道人原有常格宜破,乃能引心入理。热心去则冷心来,人心绝则道心见。此吾所以撇功名势利,弃儿女家园也。顶真学道,要把道当为奇货可居,乃有效验。
[译文]学道人只有将后天已经形成了的不良身心习惯彻底打破,才能将自己的心进入不偏不倚中和的“理”境界。狂热的人心去掉了,那永恒不灭的自然道心就存在。这也就是我所以抛弃功名势利,撇下儿女这园,而一心入道的缘故。最真诚的学道者,要把道当作最神奇最稀罕的宝物保存于自身,那才会有效验。
[阐解]所谓“常格宜破”,乃指一切不良之身心习惯。怎样判断不良呢?凡一切违背自然中和与道德良心者,皆为不良。然说到道德,有永恒之道德,即超越历史时代之道德,也有历史时代所形成之道德,还有不同民族人种之道德。永恒之道德在良心范围,是天道之德;历史、民族之道德,其中既有永恒之道德成分,也有时代的局限,故它属于理智之道德,是人道之德。修道者当以理智之道德返归于永恒之道德,以人道之德返归天道之德。当然,此亦不可越等,越等仍属背道而行。
理即太极,阴阳相抱,中和之体,也即一。一为生数,万数由一生。无极为阴静,虚无之体,也即零。零为无生无死之数。因人之为人,天道既生从,人当尽其生,以报天德。故仙道贵生,取太极不取无极。然无极乃是太极之根,故修道先入无极态以归根,归根乃复命降临太极之妙用。细而论之,仙道修炼岂仅用太极,同样用有极。有极即五行八卦。不过这五行八卦之用,乃接受自然之道的安排也,非有意之用。何这样说?仙之为仙,仍是人做,不过比原有之人高了一个质别。既然并非虚无的自然本体,那当然仍是有极之物。不过这有极相对于原有人,高了一些五行八卦的重新组合演变层次罢了。就如泥土与黄金之别。所以说,从人的层次上看,修道者的功夫是从有极而消极,而消极到宇宙本体上,又被道演化为一种新的有极形式。生命质变如此,功能质变亦如此。今之学道者也不可不明此理也。[原文]大道以修心炼性为首。性在心内,心包性外。是性为定理之主人,心为接性之庐舍。修心者,存心也;炼性者,养性也。存心者,坚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坍,即筑基也;养性者,浇培鄞鄂,务使内药成全,即炼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欲不干,无思无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不烦不恼,此修心炼性之效,即内丹也。
[译文]大道功夫是以修心炼性为先决条件的。心与性的关系是,性是心的要,也好比心的内核;心是性的表征,好比性的外貌。所以说,性是掌握大道真理的主人,心是承接性的居室。所谓修心,就是存其本来之心;所谓炼性,就是存养本来之性。因为心是性的住所,所以存心就是坚固性的住所,不使这住所倒塌,而要使它坚固永存,比喻建筑构造,这就叫筑基功夫。因为性是心的根,心的内核,所以养性就象浇培药圃里的药苗,根的营养充足,药苗也就生长茁壮。对于丹功,这样做的目的是成全内药,从功夫上说叫作炼己。筑基炼己要达到心境洞明,性地静安,情欲不再干预,既无思想也无念虑,心与性内外坦然,从此断除一切烦恼。这就是修心炼性的效验,也即所得到的内丹。
[阐解]这里所谓修心炼性,是指让后天心性消除,以返归先天心性。性者为何物?人之初造,父母交合时,阴阳相摩,感应宇宙自然一点先天灵光灵气结合其中便是。这一点灵光灵气便是人的先天本性,至中至和,至虚至灵,合理合道。故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本善之先天灵性,是为人生命之基。今人可称为基因,因基。这种基因是大自然为人类特殊设计的(也可能是某个外星球高智能生物为人类特殊设计的,但归根到底源于大自然),所以人类就成为地球上万物之灵。因为“性”本善,的怪孩提时的“人之初”,和人类幼年(以今而论,可指上古人类)的“人之初”,人的情感表现的都是天性和真性,没有伪作。所以天真之性可称为天道客观之性。
性又表现为特性。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五行编排结构不同,不同人又构成后天不同的体质、智熵、喜好等个性特征。先天之性落入后天,便成为人的心灵。所以“性”字构造,指它为“生心”之物。天道给人赐予这个“生心”之物,原本要人体天道而行,让万物之灵的人替天行道。然而人落入后天,大多被角色界定了的个体躯壳所局限,被外部纷纷的现象世界所迷惑,只顾满足个体躯壳的需求,或者为了个体躯壳的特定需要,也还可以扩大满足个体躯壳以外的相关亲近躯壳,构成了层次与范围不尽相同的私贪之欲。中和公道的先天本性逐渐生发为偏激自私的后天末心。
先天内外聚合的合性,成为后天本末扯拉、两相违离、难以维系的心性。如果说先天之性是人的基因,那么这基因即是人的生命能量源、动力源、信息源,只要它存在于人身,人的生命就不会终止。但人的后天自私之心,却不断肆虐地消耗着先天本性,并同时又不断封锁了先天本性可以不断召摄宇宙真元之气进人体内的通道,使这先天本性,一方面孤军无援,一方面又大量消耗。当它最后一点也被后天人心用尽时,生命也便嘎然而止。(当然人还有非因人心的意外死亡,这种生命与心性的关系将在适当时候另外评述。)修心炼性,修心在先。修心即除却贪欲杂念,恢复自然本心。也即将与本性拉远距离、脱离了本性的心收回到本位上,使之成为“接性之庐舍”。心既接性,维持自然本心不动,即为炼性。修心与炼性,从整体上说是不可分的,修心即炼性,炼性即修心。若要细分,修心是在平时,炼性则在专门功夫中。
心性自人而生,便落人人身。因其为灵光灵气,为保命之本,故称为内药、内丹。保此心性不耗不损,并且继而召摄宇宙自然真元之气,此真元之气即称为外药、外丹。合而成之大药、大丹。落入后天人身之本来心性,称为己土,宇宙外来真元之气称为戊土。合之为戊己土。有此戊己上居于生命之中,生命便可永存。所谓性命圭旨之“圭”,即以己土之性召摄戊土之命也。
由于先天心性为人生命之基础,人妄动后天心性,此基础便渐遭破坏。故修心炼性便是修复这生命基础。后天心性彻底消除,纯归先天心性,周身精气神充盛,宿疾全消,肤润色泽,有恢复重体之验,此为筑基功成,炼己功成。故筑基者,既筑性基,又筑命基;炼己者,既炼己性,又炼已命。修者,不正当修,破损当修;炼者,不纯当炼,不坚当炼。
[原文]世育学道数月而不见寸进者,为无真心向道也。人若有心于道,自然无事于心;人若心重于道,自然心轻于事;人若心浓于道,自然心淡于事。宁真性兮不散乱,存其神兮不昏沉,又安有渴睡杂念之扰哉!咄,理胜欲则存,欲胜理则亡。
[译文]世上有些学道的人,功夫下了几个月,却不见有一寸进展与收获,这原因都在于他们并不是真心向道。他们形式上在修道,而心境却丝毫未能脱却红尘的事务。人如果有心在修道上,牵挂红尘的心事就没有了;人如果在心上把修道看得很重,那自然就把红尘之事看轻了;人如果修道的兴趣很浓厚,那自然就把红尘之事看淡薄了。既能有心于道,重心于道,浓心于道,就能守其先天心性不散乱,就能存其神气不昏沉。这又怎么会发生嗜睡或杂念丛生的骚扰呢!哎呀,一个十分简易的道理,人们却不能明白:大道的真理战胜了人的私欲,生命就存在;人的私欲战胜了大道的真理,生命就衰亡。
[阐解]学道要真学道。真学道者,一有真心,二能得真诀,三要下真功夫。这才能得其收获,真效验。如果既无真心,不得真诀,又不下真功夫,必然是一点效验也没有,只是欺人自欺。修道的功夫不是挂在嘴上的,不是写在纸上的,而是做在身心上的。下一分功就有一分效验,下十分功就有十分效验,不下功就没有效验。全是实修实证,来不得半点虚假。
理者,一为大道真理,得理即得法;一为道之真机,得机即得生。机者,玄关窍开,玄和现象,真气产,真阳动,真药生,皆是一片先天也。故以先天之理战胜后无私欲,生命可存。欲者私也,私者贪也,贪者损也,损者穷也。穷者穷其先天。故以后天私欲胜过先天之理,生命即亡也。
若人欲问,大道主宰一切,何能战胜之?此也仅就背公向私而言也。大道囊括万物,目无极而太极,自太极而有极,有极穷尽,复归无极。就一物而言,无极者大公,有极者狭私。背公向私,必死无疑。此也大道不可抗拒之理。所谓“胜”者,非真胜,乃自败也。故此“胜”只作构句之排比之用,实为“违”义。
[原文]潜心于渊,神不外游。心牵于事,火动于中。火动于中,必摇其精。心静则息自调,静久则心自定。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游,外三宝不透中而提,呼吸绵绵深入丹田,使呼吸为夫妇,神文为子母。子母夫妇聚而不离,故神不外驰,意不外疆。神不外游,精不妄动,常薰蒸于四肢,此金丹大道之正宗也。
[译文]将心潜藏到渊谷般的虚空境界,不再使心神有任何游荡不安。心牵挂于事而不能放下,心神之火就在心中不断燃烧。心神之火的不断燃烧,心然消耗人身的精气。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在这里首先指出,将心潜藏到渊谷般的虚空境界。这方式就是记心入静的方式。心能静下来,那么呼吸也就自然能调顺。静的状态能久久持续,又会加强心的安定。死去后天烦杂的心,就收到养气的效果;停息后天心机的活动,就收到纯洁心灵的效果。人身中,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人静就是使精气神内三宝不因身心与外界相参与而游散,同时也使耳目口三宝不因与外界相参与而将人的精气神从身中提出,呼吸绵绵细细,能深入到丹田这生命呼吸的动力根源之处,使一呼一吸就象夫妇交合那样相抱不离,使神与气就象母子关系那样相依为命。能做到这些,心就不会外驰,意就不会外想。因为心神不向外游荡,人身的精华也就不会妾动,会于体内运布四肢百骸,这就是金丹大道的正宗方法,除此则是左道旁门。
[阐解]所谓“心牵于事,火动手中”者,按现代科学解释,火即能量,心动即有人身能量之动。这能量就是人身之精。精者,非独指交感之精,实为人身之精华,高级能量。
人之口鼻呼吸之息之所以发生,是身与心二者之动造成的。身心大动,呼吸就剧烈;身心小动,呼吸就平缓;身心不动,口鼻呼吸就停止。世上有三种人口鼻呼吸是停止的:一是母腹中的胎儿,一是修道深入大静大定的人,一是死人。这三种人所不同的是,前两种人口鼻呼吸虽没有,但却有绵绵不断的内呼吸,即胎呼吸;而后一种死人,口鼻呼吸没有了,内呼吸也断绝了,实际也就不存在内呼吸。而前两种人也各有不同,胎儿的胎呼吸是借助母体而呼吸,而修道人的胎呼吸却是借助天地自然而呼吸。
虽然我们说,修道人的人身是父母生的,他的胎呼吸与最初产生他的母体不能没有关系,但追溯源头,还是来于大自然。然而我们还要说,修道人的呼吸是自我再造的,是主动进行的生命再生修为的特殊现象。以静心而言,胎儿之心也是静的。但胎儿的心静是从先天而来,不由自主。而修道人的心静是修为的结果,是自觉的,自主的。胎儿的心静是未产生后天智慧的先天空白心灵,而修道人的心静则是收藏后天智慧,消化后天智慧,以充实先天空白心灵,使先天心灵得以升华,复变为圆通大智慧的先天心灵。
假设我们做一个试验,让一个婴儿从生下地以后,一直供给他最好的营养使他生理得到最佳的发育,而不让他接触到他身外的一切,直到成人后再让他开始接触身外一切,那必然的结果是,这个人完全就是废物:有腿不会走路,有嘴不会说话,有眼不能识别物象,有耳不能感知音响,有大脑不会思考问题维修道人不同,穷理而尽性,先明大道之理,得后天大智慧,再收藏智慧,消化智慧,以后天返先天,方得先天圆通大智慧。所谓修炼之奥秘也在于此。谁见痴傻之人可修道乎,可成道乎?谁见*狗可修道乎,可成道乎!道理也正在于此。大道修炼,正是借天地自然赐予人之灵性,复将此灵性返归先天,接受先天的再锻造。其结果,返复之先天就并不是娘胎那时的先天,而是灵性升华的趋原质先天。修道所谓的玉液还丹,就是将土一样的肉体炼为玉;所谓的金液还丹,就是将玉一般的肉体炼为金。这种功夫层次的递进,就是超原质再超原质的过程。
虽然我们说,修道人的人身是父母生的,他的胎呼吸与最初产生他的母体不能没有关系,但追溯源头,还是来于大自然。然而我们还要说,修道人的呼吸是自我再造的,是主动进行的生命再生修为的特殊现象。以静心而言,胎儿之心也是静的。但胎儿的心静是从先天而来,不由自主。而修道人的心静是修为的结果,是自觉的,自主的。胎儿的心静是未产生后天智慧的先天空白心灵,而修道人的心静则是收藏后天智慧,消化后天智慧,以充实先天空白心灵,使先天心灵得以升华,复变为圆通大智慧的先天心灵。
假设我们做一个试验,让一个婴儿从生下地以后,一直供给他最好的营养使他生理得到最佳的发育,而不让他接触到他身外的一切,直到成人后再让他开始接触身外一切,那必然的结果是,这个人完全就是废物:有腿不会走路,有嘴不会说话,有眼不能识别物象,有耳不能感知音响,有大脑不会思考问题维修道人不同,穷理而尽性,先明大道之理,得后天大智慧,再收藏智慧,消化智慧,以后天返先天,方得先天圆通大智慧。所谓修炼之奥秘也在于此。谁见痴傻之人可修道乎,可成道乎?谁见*狗可修道乎,可成道乎!道理也正在于此。大道修炼,正是借天地自然赐予人之灵性,复将此灵性返归先天,接受先天的再锻造。其结果,返复之先天就并不是娘胎那时的先天,而是灵性升华的趋原质先天。修道所谓的玉液还丹,就是将土一样的肉体炼为玉;所谓的金液还丹,就是将玉一般的肉体炼为金。这种功夫层次的递进,就是超原质再超原质的过程。
“死心以养气,息机以纯心”二句中,“息机”二字人不细悟,易生误会。我前章讲到理即机,这里却说息机。息机岂非息理?然这里所说之机,乃指先天生后天之机,即人从先天本心上生发出后无私欲之机。故此所谓息机,乃指停息生发后天识神之机。犹如植物,长到春夏,太为茂盛,物不可终壮,必须收藏。故须叶败茎枯,将生命之本复归于土下根中蓄养,来年复可再生。故机为一机,理为一理,息者,乃养也。
“神气为子母”者,以气养神而言,气为母,神为子,此是先天而后天事。以神主气而言,神为母,气为子,此是后天返先天事。对丹经警喻之词,总要细心辨悟,辩证为用。
标签:张三丰(12)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