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一个专业的气功网站!

《修道入手五要》:修行修炼先从这五点入手

未知

道士
 

偶遇某君初发道心,当学于道而不知由何下手特来问于敝人,此为常见之事。但此为了脱生死之大事,敝人言之不可不慎。

世人常言「修道」此乃「修身立德、学道至真」二者合为一词,修身立德小有成之尔后学道则事倍而功半,不有魔考矣。敝人凝以言之:学道初步在于「立德、修身、诚心,信仰、斋戒」。此入手五要缺一则必然中途退道。

白真人玉蟾先生于《道法九要》之中有以下之言:

学道之人首先须当「立德、修身」。

自愧今世得生「人道」。得生人道虽不为恶道之流,但此道是非纠葛离恶道亦不远矣,以此可知自身宿缘纠缠不为清妙之果,是而乃生于此再为人身,故须常发惭愧之心而诫己,勿可自满自贱于形色境遇之惑。

每日焚香诚其心意祈请皈依于太上大道三宝。彻彻底底的「忏悔」过往诸多的非道之行,祈请我三清道祖授予洗心自新之机会与庇佑。

道教继承了我国古代神仙思想;长生不死,修真成仙,成为道教的主要思想和修炼目的,因此道教十分重视医药和养生之术。本文介绍了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人在医药学方面的成就,并从服食、辟谷、导引、行气、房中五个方面论述了道教的养生健身之术,辨析了其中的科学因素与虚妄夸诞之说。文章认为,道教在医药和养生方面有不少科学的有价值的东西以及宝贵的经验和知识,应珍视这份文化遗产,加以发掘和整理,剔除其虚妄迷信因素,发扬其科学内容。

生死问题是人生哲学上的重大问题。生必有死,虽是辨证发展的必然规律,但人的欲望总是希望延年益寿,尤其是剥削阶级的最高统治者,总是希望长期保持富贵荣华、骄奢淫逸的生活,贪婪地追求长生不死。春秋时代,齐景公就说过:“古而不死,其乐若何?”(《左传》昭公二十年)战国时,出现了一批方士,为了迎合王公贵族求长生的心理,于是编造出海上有长生不死之药的谎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齐国的方士徐福等上书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许多仙人都住在那里,如能到达,可以求得神仙和不死之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领着数千童男童女入海求仙。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又派方士韩终等“求仙人不死之药”。(《史记•秦始皇本纪》)经过几年,花了不少的人力和物力,结果一无所获。汉武帝时,方士李少君对武帝说用丹砂可以炼出黄金,以黄金为饮器则益寿,可以见到蓬莱岛上的神仙,于是武帝派遣方士入海求安期生等仙人。齐国的方士公孙卿又对汉武帝讲黄帝乘龙上天的事,武帝听了深为羡慕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屣耳。”(《史记•封禅书》)秦皇汉武所迫切追求的就是成仙不死。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继承了古代的神仙思想。

《抱朴子》曰:“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地真》)故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主要思想,也是道教的修炼目的。为了修仙长生,首先得却病延年,而医药的作用也在治病防病,延长人的寿命,因此医药成为仙道修炼的必要手段。《抱朴子•杂应篇》说:“故古之初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以救近祸焉”。所谓“近祸”就是指人们患的各种疾病而言。早期道教如汉末的太平道、五斗米道都是将传教与治病结合起来。由于汉末曾有几次传染病、瘟疫流行,道教徒利用廉价的中草药、“符水”给人治病,使一些人获得再生,因之“百姓信向”,教徒遍布天下。所以葛洪把“延年益寿”,,消灾治病”说成道教的业务。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喆说:“药者乃山川之秀气,草木之精华。……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不可执着,则有损于阴功;外贪财货,内费修真。”(《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这说明学道之人必须通医术,医药有助于宗教的宣传推广,但不能执着,以医为业,甚至借医药来贪取财货。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当然有损阴功,不可能修真成仙了。

概括起来,道教所以重视医药的原因有二:其一,要想修炼成仙,必须服食炼丹,而医药则是服食炼丹的重要手段。其二,医药可以济世活人,利用医药来治病救人,接近群众,是扩大宗教宣传影响的最好方法之一。

为了修真成仙,道教有种种修炼的方术,如服食炼丹、导引行气、辟谷、存神以及房中之术等等,所以葛洪说:“知玄素之术者,则曰唯房中可以度世;明吐纳之道者,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知屈申之诀者,则曰导引可以难老;知草木之方者,则曰唯药饵可以无穷。”(《抱朴子•微旨》)道教的这些修炼方术,虽以修真成仙为目的,具有虚妄迷信色彩,但其中包含着古代医药和养生的科学内容。现就这两方面分述如下。

广阅至道玄门清静正教之经典,使其自心灵性能受历代各玄门宗师、真人、至人等等合道清静之言所启发,在与至道同羽之间言论可不落俗鄙之语,与道门信士交谈之间引经据典可扬我道玄门清静洒脱之言。

内者时时在自心之中斩除害人损物之恶心,此恶心一升即效法雷霆之迅斩除殆尽,《金光神咒》曰:「内有霹雳,雷神隐名。」即有此义。外者效法苍天好生之德,克己之学能救济万灵。

孜孜不倦努力为善,日日应事不可乡愿马虎,教子以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言行举止端庄不落粗俗,衣着容貌整洁简单朴素不着奢华。

欲学至道之人勿可令淫邪妄想孳溢横流于心内,心满邪念何能清静之学留于心中。勿放荡形骇遐游于烟花酒肆之间,行举放肆必然无能自戒自律,无能自律者何能坚心向道不退。

欲学至道之人勿临刑杀屠宰之地,须知天有好生之德恶杀生之举。勿久留置尸坟茔之地,当知长生之道取其生气,坟茔败尸者死秽之气也当避而远之。

欲学至道之人当宜清静身心远离所行非道之朋党。

立德、修身行之有达尔后即可开始访道四方寻觅名师请教于高修之人,有此之行乃为初学至道之人的正确行为。

司马宗师承祯先生于《坐忘论》之中有以下之言:

习道之根本来自于坚定之信仰,德行之基础原自于诚敬之心意。所以信念愈坚之人习以清静之道必可长久,心意愈诚之人其德行愈可广披四方。

虽言是如此何以战国之人卞和献璞玉于楚王,却反受楚王误认为其撒谎而剁其双腿。又如伍子胥规谏初获大胜之吴王,望以保全吴国,却反受吴王之怒责处以极刑。这些都是因为专注于有形之事物,而心眼已然迷失忽视于现况。综观局势之先兆虽已全然明瞭,却疏忽了当下他人志得意满之情。

且至玄之道超乎于有形有色之世界,身内之真性情隔于妄想欲念之心。而能听闻稀有微妙之言而立坚信。能听空广冥寂之虚相而不生疑惑,此者即如上根之士听闻坐忘之言。

信念是为修清静道法之首要,敬仰、尊重、决定无疑之人,加上勤劳苦行此必然得清静之道。故庄子有言: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即是称之为坐忘。

行坐忘之人何有什么可以忘舍不去的,于内者此身尘觉触全然消逝,于外者此形色宇宙杳然无踪,与道深合故之红尘之中万项万物不再思虑全然放下。

庄子之言「同于大通」,此句言浅而意深。不明其真意者闻之必然不信。不识于个人身内皆有之珍宝却反向于身外探寻,此者何能可寻之。

道德经中有言:「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这即是指对于大道信心不足所致,人伫立于此自然道相之末,不信自然有之其道必是倒行逆施而祸疚不远。对此不信有道之人何有道法可以令其相信呢。

司马宗师承祯先生于《天隐子》之中有以下之言:

于易经之中有渐卦之说,而老君之学有众妙之门。凡常之人修改陋习以符真元尔后而达天真元性,此者断不可奢想以顿悟而成,必须渐进而行之安坐收心而行之,以此之故太上设渐进之说而广开度化之门。

渐者从何为之,一斋戒,二安处,三存想,四坐忘,五神解。此五阶即是者。

何谓斋戒?曰澡身虚心。

何谓安处?曰深居静室。

何谓存想?曰收心复性。

何谓坐忘?曰遗形忘我。

何谓神解?曰万法通神。


由此五门渐进而学之,自然功成道就,神仙驻世不日可待矣。

所谓斋戒,并非仅是不食荤腥不近酒色而已。所谓澡身,并非以水去除身上之尘垢而已。其斋戒法之真谛在于节制饮食乃至中和,摩擦身形以至气血畅通者。

和谐是民众一直都在孜孜以求的。在和谐的社会里,不仅人人心情愉快、处处温暖融洽,而且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也会大大提高,社会秩序稳定而协调。在中国各个朝代几千年的历史交替中,和谐不仅是先人们为人处世、治理国家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绵延几千年的政治理想。和谐也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主题,天时地利人和、家和万事兴……都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的共同梦想。安宁、稳定的和谐环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类活动和生活的必要条件。离开和谐,社会无从发展,个人也得不到幸福。

现在中国的发展处在一个黄金期,但也是矛盾突显期。要持续稳定发展,就必须善于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环境。发展是硬道理,和谐则是硬道理后面的硬道理。构建和谐社会作为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最广泛的社会动员,需要人心向善,人心思和,广纳群言,广谋良策,多方发动,多种努力。其中值得去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从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和"的文化内涵,古为今用。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三个支柱,它们都倡导和谐,然而各自和谐的内涵是不同的。儒家重视的是社会秩序,主张和而不同,以倡导“非寡"、“非乱"、“非同"为前提,追求以“多元和谐"为目标的理想和谐境界。佛教重视的是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强调奉行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的“六和敬"规则。而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关注的是天、地、人全面的和谐发展,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人们信道、修道、行道,一切以道为事,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为柔弱不争的环境。可以看出,道教之和不仅是最完整的,也是最贴近人、最具人性的。

人者秉受五行之气而存活之,而食之以五行所属之物,乃是在胞胎之中即以食之,更何况于此身长养之后呢。所食者乃呼吸循环所用,精血化气之所需,岂有断饮食而反求驻世长生之理。

但是俗常之人不知断食服气之理,此乃玄门内炼精进权宜之法也。并非永久断绝饮食之说。但说若可永久不食者惟有二种人可为之,一者未生、一者往逝。

斋戒之食法,斋者乃指洁净之事物而言,戒者乃谨慎节制之意也。饥则食之,食则勿可满饱十分,此乃所谓之中和也。百味杂粮未成熟者不可食之,辛甘苦涩咸此五味过重者不可食之,腐败、无气者不可食之。以上这些都当加以戒制者。

手常摩擦使至温热,而以手熨去冷气者,此即所谓畅外也。久坐、久站、过长时间之体力劳动,于此对身形有害而无益,皆需有所节制也。

以上这些都是保养身形之法,身形坚固则气血必然盛全,是故斋戒惟渐门之首要基础功也。

敝人总合二位真人之言,对于初学者的建议「立德、修身、诚心,信仰、斋戒。此入手五要。」即由此而出。此入手五要有成者,学于丹者大药可成,学于道者成真可待,学于仙者登阙有径,学于玄者神符可凝,学于术者内外兼治。事半功倍力少功多自然今生可成不用辗转于轮回之中,而不知来世是否可再闻道而解。

敝人以此粗学之言简陋之身证腆而论之《入手五要》,但望有助益于初心向道之人。

    标签:丹道(258)

    登录评论 (已有 条评论) 点击登录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