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修炼,一些基本知识必须得懂,比如五行生克。下面就中医学的五行生克做下知识普及。
五行,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但我发现很多人对五行生克的概念理解的还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就再跟大家详细讲解一下。
要明白五行生克,首先我们要知道生克的概念,也就是什么叫生,什么叫克。
生是什么意思呢?生就是进的意思。生字,象草木出于土上。
生,不是生产的意思,不是说木头可以点火,这就叫木生火。生,是顺次传递的意思。
比如,春天过后是夏天,这叫春生夏。所谓进,就是进一步的意思。
比如一个人,先读一年级,再读二年级,再读三年级,这就叫顺次而生。
所谓生生不息,就是指不断流动的一个状态。
古人说,大道同圜,大道就像一个环一样,万物在环中流动,顺次而生,生生不息。
这是描述的万物运行的一个状态。
生,不一定都是好的,也就是不一定都是给予,不一定都是被生的受益。它只是一种状态的描述。
比如说,像击鼓传花一样,五个人站成一圈,传一个球,你传给我,我传给他,他再传给下一个人,这样依次传下去,最终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叫相生。
同样的,克呢,也不是刑克、刑害的意思。
克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之前讲了,克是临的意思,也就是不当临而临之,是越而传之的意思。
如果说把生克理解成一对相反的意思,生是指的给予,克是指的刑害、制约,那相生和相克不就变成相反的了吗?
比如说,如果这样理解的话,那羊吃草而存活,那对羊来说,是草生羊,那对草来说,草不就被羊吃了吗?不就变成羊克草了吗?
这样说的话,那所有我生的都是克我的了。比如我生了一个儿子,我要把我的钱财给他,那我是不是就受克了呢?
所以克不能理解成损害的意思。
克,也不能理解成制约的意思。
比如,如果克是制约的意思,我们说火克金,心火可以刑肺,但是心火本来就是要靠肺金的收敛才能下行的呀,那是不是也可以说是肺金在制约心火,使心火不上炎?那是不是就变成金克火了呢?
水克火,那火是不是也可以克水呢?
同样的道理,那我生的,我是不是也都可以克了呢?比如我生了一个儿子,我抚养他,但是我是不是同时也在制约他呢?他如果不听话,我就可以教育他。
如果这样的话,那生克关系就乱了。
所以生克的概念,大家不能去随便套用,不能把世俗理解的生克去随便套用在五行的生克关系上。
大家只要记住其生克的本义就行了。生克描述的就是万物流行的一种状态,凡是顺次而传,此便为生,凡是越位而传,此便为克。
就像一个链条一样,由五个齿轮构成的一个链条,齿轮转速一致,链条运行平稳,此便是相生的状态,如果其中一个齿轮运行快了呢,那整个链条就不稳定了,此便出现了相克的状态。
这是生克的基本含义。
那我们说这些有什么意义呢?对我们医学来说,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五脏如果运行平稳,五脏平衡,那人就是无病的状态,五脏安和。此时也就是所谓的贪生忘克,大家都依次相生。
那如果有一脏不平衡呢?如一脏气过盛,那此脏便会去克其所克,而不会再去生其所生,此便是所谓的贪克忘生。
就还比如五个人传球,如果其中一个人力量过大了呢?他就不能传给他身边的人了,而是会直接把球传到隔一个人的手里。
内经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
这里的受,是授的意思。
传呢,也就是克的意思,就是越次而传的意思。
我生者,谓之受气,生我者,谓之气之所舍,我克者,谓之我所胜,克我者,谓之我所不胜,不胜则死。
故,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五行生克,在内经中讲的就是受传舍死的关系。
经中又说,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也就是说,当五脏平和的时候,则五脏相通,移皆有次,此谓贪生忘克,而当五脏有病的时候呢,则会各传其所胜,也就是会克其所克,此便谓贪克忘生。
这呢,其实是指导我们治病和用药的方法。
我们在治五脏病证的时候,有直治法,有隔治法。
所谓直治法,如肝病,则直接治肝,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此谓直治法。
隔治法呢,就是肝病不直接治肝,而治其它四脏,利用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最终使肝脏得平,此谓隔治法。
那为什么要用隔治法呢?直接治不好吗?
这是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要使五脏得平,也就是五脏气机运转正常。直治则气暴,隔治呢,则气柔。也就是运动中的问题,最好是通过运动中的方式来解决嘛。
在气机流转中使五脏达到平衡,这样是最好的。
在针灸中,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
这也是一种隔治法。就是说如果一经实呢,我们则通过泻其子的方式,泻其子,则子虚,子虚则母经需要更多的经气来补充子经,如此则母经自然不实。同样的道理,虚则补其母呢,也是隔治,一经虚,则补其母经,母经充实则自然地可以更多的去补充子经,如此则子经不虚。
这是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是针灸中用的。
为什么针灸可以这样用呢?因为针灸和用药不同。其实对人体来说,用针无所谓补法,所有的针,都只有泻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对整个人体来说,用针无法直接给人体补充真气,而都只会消耗人体的真气而已。而所谓补泻,只是各经之间的补泻,也就是把一条经的经气引入另一条经而已。而对人体整体来说,经气是并没有增加的。
所以内经中说,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整体已经经气不足了,这时你用针再怎么调,也是不行的。这时就不能用针,而是应该调以甘药。也就是吃点好的,要先把身体养起来才行。
这是用针与用药之间的不同,用药是可以补到人的身体的。
所以呢,我们看有另一句话,叫,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这是难经中的一句话,是在谈到泻南补北时说的。
这句话很多人便不能理解,觉得母能令子虚这和虚则补其母不是矛盾了吗?
其实这是用针和用药的不同。
用针,一经实,不会越传他经,而用药呢,一脏盛则会越传他脏。也就是上面说的,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所以肝实肺虚,则泻南补北,也就是泻心火,补肾水,泻南和补北是一个意思,肾水盛则克火,火不盛则不克金,如此金气得旺,金克木,则木气得平。如此肝不实而肺不虚。
这就是五脏用药中的法则。
但是呢,我们在用药时要记得,就是不可虚其无病之脏。
也就是可以通过补一脏的方式去相传相克,最终达到五脏平衡,而不能刻意去泻一个本身平和无病的脏,否则最终达到的就是一种弱平衡了。
这是五脏生克在用药中的应用。
当然五脏生克除了指导用药之外呢,还可以用于对疾病预后的判断。
也就是内经中说的,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
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
其它的,以此类推。
这就是五行生克的基本意义和运用。
标签:五行(4)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