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车秘旨
李涵虚,得丹道内丹术秘要,于峨眉禅院成道。虽然继承陆西星、张三丰及全真派的炼养之道,却不受全真、三丰教团的约束,有意自成一家,世目之为“西派”。“西派”的传承字辈为:“西道通,大江东,海天空”。
一、本书作者李涵虚,世称之为西派。书中大旨,虽不出《参同》、《悟真》之范围,但既已自成一派,必有其特异之处,而为他种丹经所未尝言者,学者应分别观之。
二、因学人工夫有先後,程度有浅深,故创为三件河车之说。第一件河车,即指第一段工夫,第二件河车即指第二段工夫,第三件河车即指第三段工夫。至於运转河车之路,仍只一条,并无歧异,勿误会河车有三条路也。
三、三件河车,文中未免有形容太过,及譬喻不当之处,读者幸勿拘泥於字面而曲为之说。
四、附录中收心法下手工夫,颇为切要,果能仔细参悟,必可获益。
五、道情诗词杂著中,亦偶有妙义隐藏其间,读者如能触类旁通,固甚善也。
六、此书乃旧抄本,流传至今,已八十余年,未曾刊版行世。除河车三篇而外,其他如收心法,及道情诗词等篇,在原抄本上既未另立专名,又不应隶属於《三车秘旨》名义之下,而其排列次序,亦欠妥帖。今特标题附录二种,并重为整理一过,以便读者。
七、前人丹经之作,或以访外护,或以示及门,本非普渡性质,亦非为传世计,故不必求人人了解,而且预防人人皆能了解。於是隐语异名,层见迭出,阅者茫然,不知所谓,甚至意在此而言在彼,真相常常被其瞒过。学道者无人不叹丹经之难读,即以此故。
八、读本书若不得其解,当求之於《道窍谈》中。读《道窍谈》仍不能领悟者,当参考《三丰全集》,因其可以互相发明也。
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皖江陈撄宁作於沪上。
二、因学人工夫有先後,程度有浅深,故创为三件河车之说。第一件河车,即指第一段工夫,第二件河车即指第二段工夫,第三件河车即指第三段工夫。至於运转河车之路,仍只一条,并无歧异,勿误会河车有三条路也。
三、三件河车,文中未免有形容太过,及譬喻不当之处,读者幸勿拘泥於字面而曲为之说。
四、附录中收心法下手工夫,颇为切要,果能仔细参悟,必可获益。
五、道情诗词杂著中,亦偶有妙义隐藏其间,读者如能触类旁通,固甚善也。
六、此书乃旧抄本,流传至今,已八十余年,未曾刊版行世。除河车三篇而外,其他如收心法,及道情诗词等篇,在原抄本上既未另立专名,又不应隶属於《三车秘旨》名义之下,而其排列次序,亦欠妥帖。今特标题附录二种,并重为整理一过,以便读者。
七、前人丹经之作,或以访外护,或以示及门,本非普渡性质,亦非为传世计,故不必求人人了解,而且预防人人皆能了解。於是隐语异名,层见迭出,阅者茫然,不知所谓,甚至意在此而言在彼,真相常常被其瞒过。学道者无人不叹丹经之难读,即以此故。
八、读本书若不得其解,当求之於《道窍谈》中。读《道窍谈》仍不能领悟者,当参考《三丰全集》,因其可以互相发明也。
民国二十六年五月皖江陈撄宁作於沪上。
三车秘旨
三车者,三件河车也。
第一件运气,即小周天子午运火也;第二件运精,即玉液河车,运水温养也;第三件精气兼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汞,七返还丹,九还大丹也。
此三车者,皆以真神、真意斡乎其中。人能知三车秘谛,则精气神三品圆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第一件运气,即小周天子午运火也;第二件运精,即玉液河车,运水温养也;第三件精气兼运,即大周天运先天金汞,七返还丹,九还大丹也。
此三车者,皆以真神、真意斡乎其中。人能知三车秘谛,则精气神三品圆全,天地人三仙成就。
第一件河车
运气功夫,所以开关筑基,得药结丹也。其中次序,从虚空中涵养真息为始,收心调息,闭目存神,静之又静,清而又清,一切放下,全体皆忘,混混沌沌,杳杳冥冥。功夫至此,如天之有冬,万物芸芸,各返其根;如日之有夜,亥漏沈沈,各息其心。此无知无识时也。谁晓得无知无识之际,才有一阳来复,恰如冬之生春,夜之向曙,蓦地一惊,无烟似有烟,无气似有气,由下丹田熏至心阙,使人如梦初醒。
初醒之候,名曰活子时。急起第一河车,采此运行,迟则无形之气变为有形。此气也,名壬铅,名後天,又名阳火,故曰子时进阳火。何为进阳火?学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拨转,移过下鹊桥,即天罡前一位,誓愿不传之真诀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关发现。移至尾闾,守而不乱,霎时间真气温温,从尾闾骨尖两孔中,透过腰脊,升至玉枕,钻入泥丸。古仙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尊”即指此也。愚人不知运气,便要舌舐上颚,以承甘露。吁!可笑亦可怜也。皆不得师之过也。须知运气一道,只可引气入喉。
《黄庭经》曰:“服食玄气以长生。”因此阳火之气紫黑色,名曰玄气耳。服食之法,须要口诀,乃能送入气管,否则走入食喉,从何处立得丹基?须把这阳气送下气喉,至於玄膺,乃化为甘露之水。《黄庭》曰:“玄膺气管受精符。”此之谓也。玄膺名玄雍,又名玄壅。言人之气到此壅塞也。俗人不知玄妙,气至泥丸,就想他化为神水,如吞茶汤一般。吾恐气管一滴,便叫汝咳而不休矣。盖水者有形之物,安能入得气管?故《黄庭》曰:“出清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犹言清气出於丹田,玄气入於玄膺。二气转换云尔。气化为水,洒濯心宫,仍落於虚无窍内,宝之裕之,是为筑基。筑基既久,积累益深,乃有一个时候,照常静坐,忽於丹田中突出一物,有声如风雷之响,有色如星电之光,是为後天中先天药,即按第一车运之,至於泥丸,始化为液,饵而服之,方得玉液丹头。此得药结丹之始也。以後功夫,须要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乃尽养丹之妙,请看下文分解。
初醒之候,名曰活子时。急起第一河车,采此运行,迟则无形之气变为有形。此气也,名壬铅,名後天,又名阳火,故曰子时进阳火。何为进阳火?学人把初醒之心,陡地拨转,移过下鹊桥,即天罡前一位,誓愿不传之真诀也。此心名曰天地之心,又名妙心,又名元神,又名真意,又名玄关发现。移至尾闾,守而不乱,霎时间真气温温,从尾闾骨尖两孔中,透过腰脊,升至玉枕,钻入泥丸。古仙云:“夹脊双关透顶门,修行路径此为尊”即指此也。愚人不知运气,便要舌舐上颚,以承甘露。吁!可笑亦可怜也。皆不得师之过也。须知运气一道,只可引气入喉。
《黄庭经》曰:“服食玄气以长生。”因此阳火之气紫黑色,名曰玄气耳。服食之法,须要口诀,乃能送入气管,否则走入食喉,从何处立得丹基?须把这阳气送下气喉,至於玄膺,乃化为甘露之水。《黄庭》曰:“玄膺气管受精符。”此之谓也。玄膺名玄雍,又名玄壅。言人之气到此壅塞也。俗人不知玄妙,气至泥丸,就想他化为神水,如吞茶汤一般。吾恐气管一滴,便叫汝咳而不休矣。盖水者有形之物,安能入得气管?故《黄庭》曰:“出清入玄二气焕,子若遇之升天汉。”犹言清气出於丹田,玄气入於玄膺。二气转换云尔。气化为水,洒濯心宫,仍落於虚无窍内,宝之裕之,是为筑基。筑基既久,积累益深,乃有一个时候,照常静坐,忽於丹田中突出一物,有声如风雷之响,有色如星电之光,是为後天中先天药,即按第一车运之,至於泥丸,始化为液,饵而服之,方得玉液丹头。此得药结丹之始也。以後功夫,须要绵绵不绝,固蒂深根,乃尽养丹之妙,请看下文分解。
第二件河车
运精功夫,所以抽坎铅,制离汞,炼己性也。前此运气日久,得了小药,结了丹头。以後绵绵内息,天然自在,固守丹田。每早辰间,清坐清卧,其丹如一团软绵,升於心府,仍要收回虚中,杳然无影,方不走失。诀曰:“神返身中气自还。”正此时也。怀抱日深,忽然间丹田如春水初生,溶溶漾漾,即守自然之内息,烹之炼之。其水忽化为热气,由两胯内边,流至涌泉,须要神注两踵,真息随之。此所谓“真人之息以踵”也。如此片时,涌泉定静,即将心返尾闾,默默守候。忽觉有物来尾闾间,似绵陀,似馒首,似气块,沈滞难行。就要调停内息,专心壹志,猛烹急炼。乃有一股热汤,透出尾闾,途途过腰脊,滔滔上泥丸,方谓之黄河倒卷,漕溪逆运。
此等河车,《大洞经》所云“勒精卫泥丸”,吕祖所云“搬精入上宫,不与运气同”也。泥丸宫中,水声震响,久之而水声止息,神即休於其中。持守片时,乃以舌倒舐上颚,鼻中忍气,牙关紧闭,两手反抵坐榻,头面仰对空梁,候他金液满舌,其鼻息忍而不播,伊乃咕了一声,流入气管,降下重楼十二阶梯,神水灌注华池矣。这个华池,人多不知,或言舌胎下,或言下丹田,皆非也。此华池在人两乳中间,名曰上气海,与玄膺隔一层耳。白玉蟾云“华池正在气海内”是也。水满华池,走而不守,至於绛宫,心地清凉,落於黄庭,心火泰定。此之谓抽铅制汞,牵虎降龙。既未两卦,周流不息,即玉液炼己之事也。但此玉液,不能日日常有,须加前头运气功夫。运之数次,乃有一次。若做到玉液长来之时,则黄中通理,皮肤润泽,心君闲逸,性体光明,对境忘情,在欲出欲,随缘度日,在尘离尘,真意坚牢,剑锋犀利,圆陀陀,光灼灼,赤洒洒,亮铮铮,此炼己纯熟时也。于是讲三车功夫,又听下文分解。
此等河车,《大洞经》所云“勒精卫泥丸”,吕祖所云“搬精入上宫,不与运气同”也。泥丸宫中,水声震响,久之而水声止息,神即休於其中。持守片时,乃以舌倒舐上颚,鼻中忍气,牙关紧闭,两手反抵坐榻,头面仰对空梁,候他金液满舌,其鼻息忍而不播,伊乃咕了一声,流入气管,降下重楼十二阶梯,神水灌注华池矣。这个华池,人多不知,或言舌胎下,或言下丹田,皆非也。此华池在人两乳中间,名曰上气海,与玄膺隔一层耳。白玉蟾云“华池正在气海内”是也。水满华池,走而不守,至於绛宫,心地清凉,落於黄庭,心火泰定。此之谓抽铅制汞,牵虎降龙。既未两卦,周流不息,即玉液炼己之事也。但此玉液,不能日日常有,须加前头运气功夫。运之数次,乃有一次。若做到玉液长来之时,则黄中通理,皮肤润泽,心君闲逸,性体光明,对境忘情,在欲出欲,随缘度日,在尘离尘,真意坚牢,剑锋犀利,圆陀陀,光灼灼,赤洒洒,亮铮铮,此炼己纯熟时也。于是讲三车功夫,又听下文分解。
第三件河车
运先天精气,丹家名汞迎铅入,情来归性,七返九还之事也。前此炼己纯熟,汞性通灵,进退自如,雌雄应变。功夫至此,乃可行返还大事。七返还丹者,先将已成之汞性,呼为内丹。於是入室坐圜,把内丹藏於空洞之中,上边如乾,下边如坤,性边属有,命边属无。先要以有入无,然後从无生有。其象如乾精播於坤母,坤乃实腹而为坎;坤精感自乾父,乾乃虚心而为离。乾坤既列,名为鼎器(即有无妙窍也)。离坎二用,借此现形。原夫以有入无之时也,寂寂静静,心死神存。稍焉有自己识神,化为惊人爱人之物,试尔内神;又有诸天魔将,化为好人恶人之物,试尔内神。诸般不动,元神湛然。乃更一时焉,有一支阳气发生。譬如坤阴之下,一阳来复,我即吐乾宫一阴以迎之(肾气上升,心液下降,本乎自然)。名曰以汞迎铅,又曰大坎离交,又曰内外阴阳消息。消息既通,於是命太乙神女俦邱兰者,捧出雌剑,摘而取之,立为丹本。此即七返还丹也。
丹本既立,神气融和,由是一阳渐长而为兑,坎男变为兑女矣(此即庚方月,西江月,蛾眉月诸喻时也)。因此兑女二字,故丹家名曰首经,又曰天癸(因类而言耳。愚人不知,盲修瞎炼,未遇真师之故也)。丹士采此首经,名曰摄情归性。五千四十八日归黄道之时,有如十五明月,金水圆满,在人身中,总一先天精气,腾腾壮盛之时也。学人到此,急起大河车,运上泥丸。稍焉,有美液坠於颚中,大如雀卵葡萄,非麝非蜜,异样甘香。此乃九还金液大丹也。道人服此金液,然後名之曰铅投汞,金并木,後天返先天,婴儿会姹女,婴姹相逢,朝夕涵养。久之洞见脏腑,内外光明,中有一真,宛然似我,此婴姹复生婴儿者,必须默默调养,刻刻温存,由灵谷移上天谷。然後出神入化,高会群仙。
丹本既立,神气融和,由是一阳渐长而为兑,坎男变为兑女矣(此即庚方月,西江月,蛾眉月诸喻时也)。因此兑女二字,故丹家名曰首经,又曰天癸(因类而言耳。愚人不知,盲修瞎炼,未遇真师之故也)。丹士采此首经,名曰摄情归性。五千四十八日归黄道之时,有如十五明月,金水圆满,在人身中,总一先天精气,腾腾壮盛之时也。学人到此,急起大河车,运上泥丸。稍焉,有美液坠於颚中,大如雀卵葡萄,非麝非蜜,异样甘香。此乃九还金液大丹也。道人服此金液,然後名之曰铅投汞,金并木,後天返先天,婴儿会姹女,婴姹相逢,朝夕涵养。久之洞见脏腑,内外光明,中有一真,宛然似我,此婴姹复生婴儿者,必须默默调养,刻刻温存,由灵谷移上天谷。然後出神入化,高会群仙。
收心法
收心法题词平铺直叙收心法,上天欢喜无谴责。穷年矻矻驾河车,心似勤劳实安逸。昨夜飞神朝上真,封为善教大真人。道我四百年来事,三番游戏到红尘。怀抱金丹独得意,也共群仙说哑谜。觉来始动慈悲心,手中真写琅环记。不分善恶与贤愚,总要收心坐虚无。入得杳冥方见道,最初一著好功夫。收心法下手功夫养生之道,真息为本。曹文逸云:“我为诸公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诚要言也。下手功夫,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平和,然後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蹻一脉(谷道前,阴囊後)。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脐後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顺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武烹炼,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忘勿助。是时也,心如虚空,有息相依,则不虚,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而又静,清而又清,气息绵绵,心神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此之谓钻杳冥。
杳冥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息发现,熏心酥痒,还要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自长,乃可以开关运气矣。凝神调息,是下手工夫。凝神者,是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内闭。先要自劝自勉,收他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坐虚无中,不偏不倚,即是凝神於虚。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之顺之,加以神光下照,即是调。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之息相会於气穴中也。神在气中,默注元海,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谓隔体神交也。守其性不散乱,存其神不昏沈,故能杳冥恍惚。心止於脐下,曰凝神;气归於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心息相忘,神气融和,不觉恍然而阳生矣。
诚要言也。下手功夫,先静心,次缄口,次调息(心静则气平,不调之调为上)。鼻息平和,然後闭目内观,神注肾根之下阴蹻一脉(谷道前,阴囊後)。如此片时,将心息提上虚无窍内(脐後腰前,心下肾上,中间一带,不可拘执)。停神安息,以自然为主。心太严则炎,务必顺其自然,即文火也。心太散则冷,务必守其自然,即武火也;文武烹炼,始终妙用,内息匀称,勿忘勿助。是时也,心如虚空,有息相依,则不虚,有息相随,则不空。不虚不空之间,静而又静,清而又清,气息绵绵,心神默默。至此要一切放下,人我皆忘,此之谓钻杳冥。
杳冥中有气,一神独觉,此乃真息也。真息发现,熏心酥痒,还要按入腔子里虚无窍内,积之累之,则命蒂生,而阳气自长,乃可以开关运气矣。凝神调息,是下手工夫。凝神者,是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内也。心未清时,眼勿内闭。先要自劝自勉,收他回来,清凉恬淡,始行收入气穴,乃曰凝神。坐虚无中,不偏不倚,即是凝神於虚。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我只守之顺之,加以神光下照,即是调。调度阴蹻之息,与吾心之息相会於气穴中也。神在气中,默注元海,不交而自交,不接而自接,所谓隔体神交也。守其性不散乱,存其神不昏沈,故能杳冥恍惚。心止於脐下,曰凝神;气归於脐下,曰调息。神息相依,守其清净自然,曰勿忘;顺其清净自然,曰勿助。勿忘勿助,以默以柔,息活泼而心自在,即用钻字诀,以虚空为藏心之所,以昏默为息神之乡。三番两次,澄之又澄,忽然心息相忘,神气融和,不觉恍然而阳生矣。
收心法杂谈门人问曰:“三车秘谛,尽泄天机,能不惧天谴乎?”涵虚曰:“非敢故违天谴,实望人改过自新。凡作功课,必先去人心,求道心,屏凡息,寻真息,然後定神气,钻杳冥。如此诸境,皆不可少。入吾道者,安得复为小人?”“内做功夫,钻杳冥,是第一椿难事。但先天一气,自虚无中来,必有真杳冥,乃有真虚无。噫,先难而後获,全身要舍得。昔我在洞天中,学钻杳冥七八年,然後稍有把柄。今之学者,进锐退速,安能入道耶?”弟子问曰:“先生传道,人言过滥,倘下士得之,行持无效,能不反唇相诋耶?”涵虚曰:“不遭下士之讥,不足以见吾道之大也。大道者,先要清净身心,调理神气。其甚者,要能一切放下,钻入杳冥,必有此等真功夫,然後有真效验。彼无功而妄想效验者,亦终为不得效验之人。
反唇相诋,何足病之。”弟子问曰:“如师所说,恶人皆可学道乎?”涵虚曰:“可。”即诵格语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後种种,譬如今日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转地狱为天堂,变黑气为红光。余有三字诀:修道之士,勤、诚、恒,缺一不可。但勤矣、诚矣,而结果必归於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况道乎?儒生习文艺,尚以数年为期,甚至有十年者,岂修心炼气,反不如读书作文?诚乃至阴之象,在《易》为太极,在佛为如如。孟子曰:‘至诚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动对静言,则知诚为阴象。孔门之道,推至诚如神,论至诚无息,皆静中大体大用。故以诚入静,静心不乱;以诚入定,定心不移;以诚守中,中心不偏;以诚入杳冥,则通微无碍矣。勤为学业之本,其在於道,更有不勤之勤焉。养自然之息,定自然之心,无为而为,为而不为,所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者,真乃勤之至也。炼睡魔必用勤字。跑香打坐,精神倒退,此误用其勤之过也。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神气自然加增。熬更守夜,反惹睡魔。
《参同契》曰:‘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能用此诀,自然惺惺不昧。”门人问曰:“陆潜虚仙师云:‘交媾乃太上闭秘之旨。’其诀可得闻乎?”曰:“交媾者,至阴之本,杳冥之根也。人能钻入杳冥,方能得成交媾。我劝人先在虚空中团炼,静之又静,定之又定,无人无我,无无亦无,自然入得杳冥,不交媾而自能交媾,从至阴中生出至阳矣。交媾之法,先天与後天不同。先天交媾,以性立命;後天交媾,以神合气。故《入药镜》云:‘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先天名目,独有一物;後天名目,则分精、神、意、气、魂、魄、性、情。若在先天,只炼出一个,都皆有了。总要从交媾中取出真阳耳。人身五脏,原有部位,不可移动。道家云:‘乾坤坎离颠倒’,岂心可移於下,肾可移於上耶?非也。所谓颠倒者,乃心肾中之神气耳。
心神俯而下就,肾气仰而上升,神气颠倒,则有形之心肾亦如颠倒,无形之乾坤亦皆颠倒。颠倒交施,坤中生一阳为坎,乾中生一阴为离,离女与坎男交施,则如西方之兑女,相接东方之震男,又将南北移为东西,水火变为金木。金情木性,称为白虎青龙。龙交虎,如姹投婴;虎交龙,如婴投姹。要之乃性命二物,命中有性,性中有命,二物乃一物耳,故紫阳先生曰:‘震兑非东西,坎离非南北。’人亦可以恍然矣。儒家道家,养气各有不同。养自然之气,可以得生,养浩然之气,则可生可死。古来志士仁人,见危授命,杀身成仁之类是也。养之之时,纯是义理之心,充乎宇宙。故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道家养气,独葆其真,不必见危而早退,不必杀身而早隐。
《易》所谓‘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之君子’也。”“道家初功,须养其自然之气,敢问何为自然之气?”曰:“易言也: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集精所生者。道家还丹,亦是浩然之气,其气得手,亦能见危授命,杀身成仁。古来谓之刀解。究竟有神奇莫测处,变化莫解处,异乎儒家。或死之後,他处见之,须眉转少,仙客同游。此乃还丹成就,身外有身者。至人得道,生亦仙,死亦仙,如留形住世、尸解登真之类是也;仁者能净,生亦寿,死亦寿,如曾子全身、颜渊短命之类是也。道有五失:有浅尝而去者,有浮慕其名者,有始勤终怠者,有心性偏执、未入门墙、妄诋高深者,有资质下愚、唤之不醒、呼之不悟者。道有三得:有知之者,可为灵人;有好之者,可为真人;有乐之者,可为至人。”
反唇相诋,何足病之。”弟子问曰:“如师所说,恶人皆可学道乎?”涵虚曰:“可。”即诵格语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後种种,譬如今日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能转地狱为天堂,变黑气为红光。余有三字诀:修道之士,勤、诚、恒,缺一不可。但勤矣、诚矣,而结果必归於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况道乎?儒生习文艺,尚以数年为期,甚至有十年者,岂修心炼气,反不如读书作文?诚乃至阴之象,在《易》为太极,在佛为如如。孟子曰:‘至诚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动对静言,则知诚为阴象。孔门之道,推至诚如神,论至诚无息,皆静中大体大用。故以诚入静,静心不乱;以诚入定,定心不移;以诚守中,中心不偏;以诚入杳冥,则通微无碍矣。勤为学业之本,其在於道,更有不勤之勤焉。养自然之息,定自然之心,无为而为,为而不为,所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者,真乃勤之至也。炼睡魔必用勤字。跑香打坐,精神倒退,此误用其勤之过也。善炼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断,神气自然加增。熬更守夜,反惹睡魔。
《参同契》曰:‘寝寐常相抱,觉悟候存亡。’能用此诀,自然惺惺不昧。”门人问曰:“陆潜虚仙师云:‘交媾乃太上闭秘之旨。’其诀可得闻乎?”曰:“交媾者,至阴之本,杳冥之根也。人能钻入杳冥,方能得成交媾。我劝人先在虚空中团炼,静之又静,定之又定,无人无我,无无亦无,自然入得杳冥,不交媾而自能交媾,从至阴中生出至阳矣。交媾之法,先天与後天不同。先天交媾,以性立命;後天交媾,以神合气。故《入药镜》云:‘是性命,非神气,水乡铅,只一味。’先天名目,独有一物;後天名目,则分精、神、意、气、魂、魄、性、情。若在先天,只炼出一个,都皆有了。总要从交媾中取出真阳耳。人身五脏,原有部位,不可移动。道家云:‘乾坤坎离颠倒’,岂心可移於下,肾可移於上耶?非也。所谓颠倒者,乃心肾中之神气耳。
心神俯而下就,肾气仰而上升,神气颠倒,则有形之心肾亦如颠倒,无形之乾坤亦皆颠倒。颠倒交施,坤中生一阳为坎,乾中生一阴为离,离女与坎男交施,则如西方之兑女,相接东方之震男,又将南北移为东西,水火变为金木。金情木性,称为白虎青龙。龙交虎,如姹投婴;虎交龙,如婴投姹。要之乃性命二物,命中有性,性中有命,二物乃一物耳,故紫阳先生曰:‘震兑非东西,坎离非南北。’人亦可以恍然矣。儒家道家,养气各有不同。养自然之气,可以得生,养浩然之气,则可生可死。古来志士仁人,见危授命,杀身成仁之类是也。养之之时,纯是义理之心,充乎宇宙。故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是集义所生者。’道家养气,独葆其真,不必见危而早退,不必杀身而早隐。
《易》所谓‘见机而作,不俟终日之君子’也。”“道家初功,须养其自然之气,敢问何为自然之气?”曰:“易言也:其为气也,至小至柔,以曲养而无害,则聚乎虚空之中,是集精所生者。道家还丹,亦是浩然之气,其气得手,亦能见危授命,杀身成仁。古来谓之刀解。究竟有神奇莫测处,变化莫解处,异乎儒家。或死之後,他处见之,须眉转少,仙客同游。此乃还丹成就,身外有身者。至人得道,生亦仙,死亦仙,如留形住世、尸解登真之类是也;仁者能净,生亦寿,死亦寿,如曾子全身、颜渊短命之类是也。道有五失:有浅尝而去者,有浮慕其名者,有始勤终怠者,有心性偏执、未入门墙、妄诋高深者,有资质下愚、唤之不醒、呼之不悟者。道有三得:有知之者,可为灵人;有好之者,可为真人;有乐之者,可为至人。”
标签:周天功(3)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