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道小周天功法及火候全解 叁紫道人 2024-11-20 内丹修炼有两个大的阶段层次,第一层次是自家身心中神气相合。此结之丹为玉液之丹、小丹,被指为百日筑基所完成的功夫。成此功夫可长生不老为人仙。 第二层次是以玉液之丹采摄宇宙自然本元之炁,此炁即外药外丹,经与玉液之丹合炼而成金液之丹,即服食大丹。此被指为百日筑基后七日采大药及十月怀胎的功夫。大丹即圣胎之胚,经结胎十月,圣胎成熟,即元神化为阳神,再经过三年哺乳养婴的调训,便可成为纵横自在的仙真。 第一章、安炉立鼎扎道基 一般而言,“炉”指下丹田所处的部位,并以下丹田为中心,是烧炼“矿物”的地方。这里的“矿物”就是指身体内后天一切营养的精华,统而言之为后天之精。这些精凝聚到最高层次,就会归于肾位,成为具有生命激素和生命信息的阴精。它是由涕、泪、津、汗、血、髓等敛聚后生成的精华。此凝聚之阴精必置于“炉”中炼化为气而成药,方有大用。“鼎”指上丹田,即脑中泥丸宫。以脑部为整个的“鼎”区,以泥丸宫为“鼎”的中心。 “鼎”是后天阴神所居之所。“炉”中之精炼化为先天真阳之气(以及从宇宙中招摄的元气,但此时外来之气还较少),将此真阳之气沿督脉搬运上到“鼎”中,与阴神交合,以阳化阴。 久之,阴神之阴被阳气所化,阴神化为阳神,初以气言为“丹”,久以神言为“胎”。当气皆化神,“圣胎”圆满,便能阳神出壳,身外有身,天仙成也。第一步所讲的安炉立鼎实际上只是指身体的外形、呼吸、意念而言,它是打坐之初第一步需要做的事情,主要包括心态调节、坐姿调整、意念呼吸等身体状态调节等,通过这些调节,达到身心安泰、心平气和的目的。 如果身体有病、心情烦躁,那么就不能直接进入虚空静定的状态,所以也就进入不了功态,因此必须要先进行安炉立鼎的工作。安炉立鼎是每一次打坐前都必须做的事情,它是修炼的基础性工作,无论功夫深浅,均不可随意对待它。 一、心态调节 “圣凡之别,一敬一肆,一克一罔而已。” 所有修行人都必须极端注意的一点是:大道修炼是一项庄严神圣而认真的事情,绝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的游戏,所以心存不敬、一念放肆、信之不笃、行之不勤、修之不真者,必终身不可入道。 二、坐姿调整 一般来说,打坐时对身体的要领不外:全身放松,松肩坠肘,脊柱中正,含胸拔背,收腹竖腰;头微低,齿微扣,唇轻合,眼平视;舌舐上腭(舌尖轻轻上卷,顶于上腭的凹窝处。此法做得好,就好像口中含了一颗糖似的),下颔微收,头如悬物。脚成单盘、双盘、散盘均可。双手掐诀,久则由其自然。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就是循序渐进、慢慢深化。对于打坐中出现的形体问题,一是不能急躁,二是不能松懈。随着练功的深化,打坐时人的整个身体,以空而论,就像一个充满气的气球;以整而论,就像一个装满水的皮囊,动一处而全体俱荡。至此才算形调之至妙,不调而调时也。检验坐姿是否正确的方法是:将头顶百会穴向上的天空视为有一根垂直线相连,以百会穴为垂直中心轻晃身体向左右摆动,看整体称感强不强,如果整体称感强,就说明坐的十分正确,否则就需要加以调整。 三、降龙伏虎 龙指神,也喻为汞,一般指后天识神。 但识神中含有先天元神,先天元神称为己土,是人的真意,用土制汞则汞不飞。降龙就是抑制识神中的杂念游思,使之达到凝聚的目的。虎指精,也喻铅,一般指后天阴精。但后天精中含有先天元气,先天元气称为戊土,是人的真灵,用土止铅则铅不可失。伏虎就是使后天之精不失,以为修炼先天药材的原材料。 四、文武用火 火实有三种:一种指神意,一种指真气,一种指呼吸之气。候,指的是什么时候,什么阶段,将采用什么形式的火来完成符合规律与法则的修炼过程。 以意识来讲,初步练功,以后天意识和口鼻呼吸为重,故名凡火。如果意识有意地专注、威严,并借助加大了口鼻呼吸之气,此又称为武火。后天意识安伏不动,纯是真意行事,呼吸天然自然与神相合,元精、元气、元神发现,此为真火。如果意念轻微、呼吸轻柔和缓,就称为文火。温养、沐浴之火是指停止用任何轻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用一点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称为停火。 当刚开始打坐之时,往往杂念比较多,这时可以用武火消灭之,也就是用较重的意念和呼吸一并归入丹田,从而达到强制性凝神的目的(在练功的过程中,如果出现杂念较多而难以有效地收回的时候,也要用武火的方法来消灭之,也就是用较生的意念+较深的呼吸一并归入丹田,一般三五次即可将杂念消灭。这里的较深的呼吸并不是粗粗的喘气,也不能违反“匀细深长”的原则,只是完全把意念集中到呼吸,借此以收加杂念而已。);当神气归到丹田之后就可以用文火以温养。只要达到心平气和的地步,就算是安炉立鼎阶段的火候调节成功了。 第二章、营亥待子入玄关 “亥”是十二地支中的最后一支,属于纯阴之象,阴属静,所以“亥”的状态就是完全进入到一种静的定态,也叫无极态。无极生太极,练功之初只有能够有效地营造这种无极态,才能生出太极态,也就是一阳初动的“子”态。因此,能否营造这样的一个无极态,以及这种无极态营造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能否真正进入功夫修炼的阶段。 有人一生之中都进入不了“玄关”,纠其根本就在于这个无极态营造得不成功,或者是仅能营造一时而不能保持,所以不能“玄关露象”,永远也进入不了“玄牝之门”,而“玄牝之门”又是先天后天的分界线,也称天人界、生死关。 所以说,“营亥”阶段是练功初期必须精心修炼的功夫,它直接影响后序的功夫进展情况,实际上也就是入于一种定态。入定有三种层次:心平气和,淡定,寂定。心平气和是“安炉立鼎”阶段要解决的问题,属于一种人为状态,受我们后天的意识支配。而“淡定”就是“营亥待子”阶段所要营造的一种定态。它贯穿于整个的小周天阶段,属于“一半人为,一半天然”的状态,在这里后天的意识要顺应先天的意识。“寂定”则是大周天阶段所要进入的真空大定,属于纯自然而天然的状态,也是纯先天真意主事的状态(实际上,本门所言之大周天指的是天人合一的大周天,以丹道层次而言,是属于采大药到十月怀胎养婴阶段)。 与淡定和寂定相对应的四字口诀为:静、虚、忘、定。其中静、虚对应于淡定阶段,而忘、定对应于寂定阶段。 “静”字诀。静是相对于动而言的,动有形动、有意动,故静也有形静、有意静。形静是指身体不动;意静是指心不动。身不动比较容易,而意不动却很难达到。意不动实际上是思不动,也就是《唱道真言》所说的“无思”状态。然而“无思”是指没有游思杂念,而不是一点思想也没有,若是一点意也没有就是顽空状态,乃修炼的大忌之一。所以要达到心的清静,必须要先达到心的干净,没有什么乱七八糟的胡思乱想,即可认为是达到了静的状态。 “虚”字诀。虚字诀实际上是指在达到静的状态之后,再进行更进一步的静,最后就会达到一种我与大自然合一的状态,好像是整个的自然与我成为一体,这就是虚的状态。 “忘”字实指,在进入静虚之态后,还要忘掉这种状态,忘掉自己的身体的存在,忘掉静虚之态是在自己身体内部的静虚的状态,总之要以不求而求之法求之。 “定”字实指,要在这种状态之中定住,定即是不动也,不动即是不变也,也就是要保持住这种状态而不改变。 根据本人的体悟,真正的“定”的状态并不是将心神、意念硬硬地、死死地凝聚在某一个部位,恰恰相反,而是将心中的杂念全部地去除掉,从而达到一种空明状态。如果死硬地将意念集中到某处,这种意念本身也是杂念,而入定的过程也就是消除杂念的过程,这里到了最后不仅是没有了与修炼无关的杂念,就是连刻意地意守的意思也不再有,从而进入了一种真空大定的状态。如果修行到了阳光三现后的止火阶段,就是保持住这种真空大定即可,若是没有到那个地步,还处于内气运行的阶段,就要在这个空定的基础上加一个了照之意于丹田即可。这一理论的根本点在于,心就像一个装东西的容器一样,本来是虚空而不有的,大多数人在这个虚空之中装的是杂妄之念,把这些杂妄之念去除掉,也就是见到了本心,也就是见到了本来人,也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入定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去掉杂妄的过程,为了使初学者有一个可以把握的技术,才要求凝神于窍,若到高级阶段,实是守于真空、归于大定即可。 注意:在小周天的有为阶段,入静是为了凝神,如果只是入静而神不能凝(即落入散乱),就会进入顽空状态,这是修行的一个大忌。 一、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 归根气穴这是“营亥待子”的具体步骤,也就是说,通过这个口诀可以成功地营造“亥”的状态。“凝神调息”即集中精神调整呼吸。此时所用的意念完全是识神,重点以调息为主。 具体的方法可以用“数息法”。即数自己的呼吸,一吸一呼为一次,数的时候要集中精神,并且可以稍加有意地用比较深的呼吸,即吸的时候要吸入丹田,但是要注意不可特别的用力、刻意地去做深呼吸,只须稍加一点意念并能够感觉到小腹丹田的鼓荡即可。“数息法”是武火呼吸,一般而言,“数息法”很少有数过1000次的,如果意念专注得好,数上20~50次左右即可达到将息调整到绵细长的地步,而且思想也基本上集中下来,游思杂念基本消除。这时会感到每一次的呼吸都是出入于丹田的,而自己的意念也是跟随着一出一入于丹田,此时的意念还是后天的识神。 “调息凝神”是通过上面已经调整好的呼吸来完成凝神的工作。当呼吸调整到归根(归到丹田)后,就可以改为“随息法”,也就是“调息凝神”。此时所用的呼吸虽然还是口鼻呼吸,但完全以丹田鼓荡的形式出现,重点以凝神为主。即随着呼吸的一出一入,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意念凝聚于丹田而不动,也就是意念不再随着呼吸而有出入。此时需要注意的是,呼吸一定要细深长,绵绵不绝;意念也不可过紧,由有意识地“数”的状态转变到有意无意地“随”的状态。(调息凝神与凝神调息虽然只是字的顺序上的不同,但是实际上“调息凝神”中的凝神所凝的已经不再是粗粗的后天识神,已经开始向元神过渡,这也前面的“凝神调息”中所凝的后天识神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如果不能区别开所凝之神的本质上的不同,那么就会落入一个恶性循环而进入不了“定”的状态。) “随息法”在一次练功中用的时间长短很难有一个尺度,但是其基本效验是,达到一种忘却口鼻呼吸,只觉丹田一起一伏的运动,如果再进一步会变成好像整个身体在一起一伏的运动,而意念也是自觉不自觉地跟随着有一种缓缓的起伏感觉,除此以外,则感觉身体四周一片空寂,仿佛世界不再存在一样。 到此基本上达到了淡定的状态,保持住这种状态,并且逐渐忘掉有意识的呼吸与意念,只是在这种小腹的一起一伏之间保持着意念的不再起伏,而是定在丹田之中不动。不论是感觉小腹丹田的起伏还是身体的起伏,意念都要淡淡地定在丹田部位,只有这种朗照才是将火集中于丹田,保持住丹田的火不灭,所以矿才会生出内气,这是十分关键的法诀,也可称为诀中诀。 “心息相依”是通过调息和凝神,最后达到息和神完全地凝结到一起,不再有意地去关注自己的呼吸,也不再硬性地去凝聚自己的意念和心神。这种状态就是“化息法”,也就是“心息相依”的状态,也就是意念和呼吸实际上已经融合成为一体,并且最终会使整个的身心、呼吸、意念完全一体,处于一片虚灵洞达的境界中,而不再分离。 这时的呼吸和意念都集中在丹田,也以称为“归根气穴”,也叫做“坎离相交”。“坎离交而产药”,在这种状态下定住,就会产生内气,也就是先天真气。先天真气产生之后会出现一阳初动的现象,属于下一步“采药归炉”的功夫。只要是打坐,只要是没有先天真气发动,都必须用“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这十六字诀来进行营造“亥”的状态,以等待内气的产生和发动。关于呼吸之法,在上述的“数、随、化”之后还有“忘、住、定”三种方法和层次,都属于小周天之后,向大周天过渡的功夫,已属于“胎息”法,在此不多论。 上述口诀的奥秘无人讲出,今于此披露:丹经把丹田比作炼丹的炉,把后天肾精比作炼丹的矿石,把神比喻作火,把呼呼比喻为风。 只有炉中有火才可以炼矿,而火若无风的鼓吹就不会旺盛。那么可见,作为“火”的神——意念力是可以关注到丹田的,而作为“风”的呼吸,如果它还在肺里,没有归根到丹田,“炉”中怎么会有“风”呢?所以凡以为只要能守住自然呼吸,用意念去守丹田,丹田就可以产生先天之气,这是绝对错误的。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错误,而是方法技术上的错误。它会导致结果效应上的错误。对这点万万不可忽视。 同时,这一点也是检验各种修法是否属于旁门外道的最明确的标准之一。 二、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这是“营亥待子”的具体要求。若想长久地保持住“亥”的状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往往在进入“亥”的状态后马上又会起一杂念,或者是起一分别心和明觉心,即后天的意识认识到自己进入了亥的状态,只要是有了这种后天的认识,哪怕其只是一闪,就是动了后天识神,也就是在实际上破坏了“亥”的状态。 也有人为了保持这种“亥”的状态,而对出现的这种状态完全置之不理,把自己的意念放到这种状态之外,这又往往会落入“顽空”或“昏沉”,这是打坐中最常出现的两种大忌。 绝大多数的练功失败者都是不能保持住这种“亥”的状态,判断一个人与道的缘分深浅也是以保持住这种“亥”的状态的能力为基本判断标准的。 所以为了保持“亥”的状态,还要遵循一定的法诀,就是本部分所讲的“不即不离,勿忘勿助,绵绵若存,寂而常惺”。 “不即不离”就是不要有意识地去感觉和认识这种状态,也不要对这种状态完全的置之不理,而是顺其自然,这里要注意一个“顺”字大有文章,刻意去做不是顺,完全不管也不是顺。(就像看孩子的大人一样,不要刻意地去把住孩子的手脚,也不能完全地把他放到一边置之不理,而是要看着他自己玩,只有在他出现危险时才会帮他纠正一下,这就是“不即不离”。) “勿忘勿助”就是不能完全忘却这种状态的存在,而把自己的思想放到别处去了(实际上是产生了杂念),也不能有意识地去助长这种状态。“绵绵若存”是对呼吸和意念的要求,也就是呼吸要有意无意,意念也要处在不有不无的状态,而且呼吸和意念都要停留在丹田之中。实际上是要把呼吸和意念都放到极其柔和的状态,只有柔和才可能将二者完全的凝结在一起。如果是很粗的呼吸和很强的意念,想把它们完全的合和在一起是不可能的(两根僵硬的木头肯定拧不到一起,只有两根柔软的绳子才能拧到一起,《道德经》讲“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是此意),那么也就破坏了那种“亥”的状态。 “寂而常惺”就是保持住空和虚的状态,但是又要保持着大脑的一个清醒的状态。这里的清醒是指消除了后天识神参与的清醒,是一种除了对自身丹田内气和呼吸之气的鼓荡之外无一感觉的清醒。 也就是说,只是对于丹田和内气清醒,而对于外界的一切都处于隔绝状态,也可以说是实际上的一种麻木状态。这种状态在我们看书、看电视、想事情等等的时候,都曾经出现过的一种状态,也就是一种专一性的清醒,只不过这种专一是对丹田的专一。 注意:“亥”的状态就是刚刚进入玄关后所处的一种无极状态,初练功者即是从此进入了玄关态,也是从此进入了功夫修炼之门。后面所有功夫的步骤、法程都是在进入到这种玄关状态下进行的,如果出了这种玄关状态,即为脱离先天状态,进入后天状态,失去了功夫修炼的基本内环境条件,须重新进入玄关状态。 判断进入玄关的一个方法是:本来已经轻闭着的双目会突然(这里所说的突然只是说它来的突然,而不是说它有多么猛烈)地发生向内翻转似的抽缩,或者是已经闭着的双目突然地感觉像是在舞台上拉上大幕似的闭合(这才是真正的闭合),同时伴随着整个身心进入一种合一的空明状态,这就是玄关,只要保持住这种空明状态即是处于玄关之内的先天状态,这是一种归元的境界。 这种判断方法是本人根据个人经验得出,符合《阴符经》所指出的“机在目”之说,也符合黄元吉先生的“从寂然不动中瞥地回光,忽见其大无内、其小无外、入无积聚、出无分散、氤氲蓬勃、广大宏通之状,固是天机发动,可采可炼”的说法。 第三章、阳生活子采小药 有的观点认为,功夫到此才算是真正的进入了道门,如正阳祖师《灵宝毕法》曰:“采药而交媾龙虎,炼药而进火,方为入道,当绝迹幽居,心存内观,内境不出,外境不入,如妇之养孕,龙之养珠,虽饮食寤寐之间,语默如婴儿,举止如室女,犹恐有失有损,心不可暂离于道也。” 实际上,功夫在这一阶段上是反复最多的时期,这正好比是阳春三月的气温,时而炎热到二十七、八度,时而又回到四、五度,春天的气温反复主要是由于地温、建筑等物体的温度还没有迅速地恢复较高的温度所致,所以温度高是浮温,也就是当天的太阳晒的温度,而一遇雨天则浮温不再,导致气温迅速地下降。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这种不断积累的浮温,那么地温、建筑等物体的温度则永远也上不来,也就到不了夏天的阳之极的状态。修炼也是这样,由于身体状态的恢复速度不可能与内气发生的速度一样快,所以当内气一动时,看起来好象是非常的壮旺,但实际上也是一种浮旺,身体的真正状态恢复是比较慢的,所以内气的感觉就像春天的天气一样,强的时候非常强,而弱的时候又完全的没有了,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直到自己的身体确实的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证验,才能算数的。 一、药物浅说 “药材”也即“矿物”。 药有内药和外药之分,也有小药、上药和大药的分法。外药一般可指通过锻炼而获得的丹田内气,用它可以去化泥丸的阴精,一般认为它是人与宇宙相感而获得,并且是人通过后天的水谷之气所化来,所以称为外药。内药是用内气上升到泥丸之后,化掉泥丸的阴精而产生的灵液,也称甘露,由于它可以最终结丹,所以称为内药。小药指本身原有的后天的精气神,上药是指通过锻炼而产生的精气神,大药则指小周天完成后神气合一所形成的特殊的结丹之药,是纯正的先天一气。 修炼的根本就是追求大药,以之作为成仙作圣的真种子。不管哪一种认识,药物都不是现有之物,必须通过锻炼才能获得,而且也是练功最初的根本目的,如果练功不能获得药物,那么所进行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需要注意的是,药物的产生并不是都能够感觉到,实际上在它产生之初是十分微弱的,人甚至根本感觉不到,直到它积累到了一定地步之后才会产生一阳初动的现象,人们至此才能够感觉到它的存在。 只要我们按照功夫修炼的方法和要领一丝不苟地进行,即使我们感觉不到它的时候,它也一直是存在并发生着的,所以说,练功时不能刻意地追求内气动与不动的感觉,一动连续一个月都在动,一伏连续几个月没有任何感觉也是常有的事。因此,只要“顺理行将去,随天摆布来”,按照功夫修炼的要领去扎实地做,内气就会不断地积累,功夫也会日渐增长,达到“不求功而功满乾坤,不求名而名满天下”的境界。 二、火候浅说 所谓“火候”是内丹术中利用意念掌握呼吸借以运炼精气的一种特殊的方法和技术。 “火”指的是意念的轻重使用情况,而“候”实际上就是时节,也就是判断应该采取某一特定方法的时间点。因此,掌握“候”的关键在于判断所出现的特征的真伪,使用“候”的关键在于根据自己的判断使用不同的“火”。 如果不能看准“六候”,那么用“火”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最终导致修炼的失败。因此“看候用火”之法是修炼中的关键中的关键,也是修行必须掌握的技法。 小周天阶段的“候”一共分为六“候”,“火”分为文、武、沐浴三种。 三种“火”: ①武火。如果意识有意地专注、威严,并借助加大了口鼻呼吸之气,此又称为武火。一般在刚下手入坐时,由于心神未能凝聚,呼吸未能调和,神气两者未能融合到一起,所以要用比较紧的意念,或者是用数息法。在打坐中只要是有杂念起来之时,就可以稍微运起武火将杂念消除,之后再返回到文火状态。武火的其它用法见“六候”中的解说。 ②文火。后天意识安伏不动,纯是真意行事,意念轻微、呼吸轻柔和缓,呼吸天然自然与神相合,称为文火。当神稍微凝聚、呼吸得到调和之后,神气二者已经初步得到了融合之时,就用文火,将意念略略放轻柔和缓一些,不要再像以前一样死死地执着数息似的用武火,以将神气完全地融合。要知道,神和气只有完全地和缓下来,以至于绵绵密密,轻柔到极至之时才能完全地融合为一。文火的其它用法见“六候”中的解说。 ③温养、沐浴之火。是指停止用任何轻重凝聚的意念,而是只用一点照看的意思即可,亦称为停火。温养沐浴之火主要是在小周天运行阶段使用的火候,在此不多论。 这三种火候的主要区别在于意念和呼吸的有无、轻重而已,但是无论哪一种火候,都必须做到“心息相依”,这是前提和基础。 一阳初动第一候。在混沌状态下突然感觉到内气在丹田中的一动,有时像是泉中冒泡,有时像是站中水中时水流缓缓冲击身体的感觉,有时像是烟雾弥漫于整个丹田的感觉,等等,总之是由虚空无一物的状态下突然有了一种动的感觉在丹田之中,这种状态叫做一阳生,也叫一阳初动,也叫海底金生,也叫半夜一声雷。此时应仍然保持用文火的状态,也就是保持不变,像它没有发生一样,不要大惊小怪,也不要由此生明觉心而动后天识神。药产活子第二候。 继续保持心息相依的文火状态,当内气积累到一定地步之后,会出现一种类似于性兴奋时的状态,但此时人仍然是处于功夫的状态之中,也就是文火的温养状态下。这种类似的性兴奋态在男子的突出表现为外阳勃举,在女子表现为子宫体(根据前人总结,也有人表现为外阴)感到一阵热气酥麻震痒的感觉。 也不有发生勃举的,但是由睾丸发生酥麻现象并且会延及到会阴穴一片,或者由睾丸酥麻继而以气状(本人的感觉像是个环绕外阳的气圈)渗透外阳,这一感觉则是每次出现活子时的“二候”时所必然出现的。这种状态的出现称为活子时到来。无论男女,修炼至此必须仍然保持心定意柔,也就是守住先前的状态而不可生杂念,更绝不可生一丝的淫欲之心,否则先天真气即化为后天有形之精,而失去采炼的意义,更别提结丹了。这时当根据药的老嫩状态行“二候采牟尼”之法。 三、辨药老嫩。 在活子时到来时,修行人必须要学会辨别药物的老嫩,老了气散,采来无用;嫩了药弱,不可采。 老嫩的分辨方法及应对方法是古往今来修炼的一大秘密,历来“圣人传药不传火”,就是说,师父往往只告诉徒弟什么状态是“药产”(也就是真气壮旺了),而不告诉具体的应对方法,可见其重要性。 具体来讲,如何分辨呢?其实很简单: ①药嫩:外阳刚刚有勃起之意未到坚挺之时(女子亦应为刚刚有些感觉之时),即为药嫩。此时阳气还没有达到壮旺的阶段,如果不能心清意定,而是急急的用意念采取它,没有什么用处,反而消耗自己的元神。古人谓之“慢守药炉看消息”,这时的重点就是慢守和看住不要让它老了就行。 ②药壮:当外阳勃举到坚挺欲喷的状态时(女子也应该是一种接近性高潮的状态),即为药壮,此为采取之“候”,修者须能够立刻分辨出来。采药之法也很简单,就是将先前的文火转变为武火,同时在吸气时意念将外阳上的真阳之气由外阳吸入丹田,呼气时轻微地意守丹田。 必须注意的是:吸气和呼气只是比文火时强了一些而已,意念也是不再是勿忘勿助的不经意间的事,而是配合呼吸用比较强的意念,但这种强的意念和呼吸也是用轻柔之法,而不是用燥暴之气,否则即是用火不纯,药亦不纯。所以说,用“火”(意念)贵柔,用“息”(呼吸)贵轻(也就是不能用特别粗的呼吸)。一般情况下,用武火呼吸10次左右即可将药采完,外在标志就是性兴奋的状态消失,外阳缩回。 ③药老:当药壮之后未能及时采取归炉,则真气必走泄,或者是未泄而夹杂了后天的意识(也就是大脑有了判断,此时的感觉是意念已经离开了丹田而回到了大脑之中)也是药老,采之无益。四、归炉封固。采药归炉(丹田)以后,须要用封固的方法将它固定下来。具体方法是:先用武火吹嘘丹田,待丹田完全平静后,再用文火慢慢地守护即可(从武火到文火之间的这一过程在术语上称为“炼”),最后可以停火,即仅用意念略照丹田,而不再用呼吸的鼓荡之法。 第四章、河车运转小周天 周天运转时的火候总诀:“真意往来不间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着意头头错,无为又落空。”能真正理解这四句修道古诀,并能在修炼中确实做到,证明你已经进入到上一个层次。 一、正子时辨。 正子时是周天运转的起点发生的征兆,表明并告知练功者,此时即应开始进行小周天运转了。“正子时”的“子”是以人体任督二脉的周流线路而言的,在这个循环线上有四个重要的穴窍,称为子、午、卯、酉。子窍在会阴穴,午窍在泥丸,卯窍在夹脊,酉窍在膻中。活子时发生后,当丹田内气十分旺盛,身心又形成毫无泄露的内聚势态,丹田中旺盛的内气就会向会阴穴转移。由于会阴穴形成的封闭状态,气不能由此处走漏,便在此处聚集,形成非常明显的感觉。由于会阴穴在任督二脉的子午圈上处于子位,又是周天运行的正当时候,所以称为“正子时”。是否为正子时,正子时成熟与否,就看活子时后会阴穴有没有非常明显而强烈的感觉(这种感觉比活子时的感觉要强烈得多得多)。 正子时的感觉具有明显与活子时不同的特征:由睾丸连续不断的酥麻感延及到会阴穴,并转移到会阴穴;会阴有微微的胀感,如同有个小屁要放的感觉,但绝不是屁,修行者根据感觉自可辨别;会阴有跳动感。凡是这些特征明显而且强烈,就说明正子时到来,就应当进行河车运转(开始小周天运行)。 必须注意的是,一定要等到“正子时”到,方可用意通关,否则即为空炼,也就是俗说的“烧干锅”,空用凡火烧灼一身精血,没有任何好处,切切忌之!! 注意:内炁发动,在半路上尚未停止的时候,不可用自己的后天意识做主将静功罢休,更不可受惊吓、被干扰、起妄念、动情绪,否则可能会出问题。 二、尾闾第一关。 尾闾穴位于脊椎骨的最下端,屁股沟上尽头处,俗称“尾巴骨”。此处是运气升督的第一关。通尾闾的口诀为“吸、舐、撮、闭”四字,用火之法为“法意专,逼后升”。 “闭”字当头。闭,就是闭目、关耳、合唇、叩齿,凝神专意于会阴气动处。 “撮”字第二。撮,就是略带些意念紧撮肛门,形成内聚内提之势(但不要太吃紧,过紧则犯执著之病)。 “吸”为其三。吸,就是认住会阴穴的气动之处,将意识专注在呼吸的吸上,向尾闾穴前领后逼。一定要有耐心和专注之意,而不能有丝毫的意念转移和松懈,必待气过尾闾穴而向督脉后升,方可稍松些念头。 “舐”者其四。舐,就是舌尖上卷,轻顶上腭,以迎甘露。实际上舐字是在活午时之后才有实际效果的口诀,但古传四字诀中有它,所以一并列出。 “法意专”,是指法要专,意要专。“法要专”主要是专在“撮”与“吸”上。但“撮”用意用力要适当,如果太过,则惹动识神凡火,有伤于“药”。所以在用“撮”时要与用“吸”配合起来应用。“吸”即认住呼吸之吸,并将这个“吸”点根自在会阴穴的“海底”,持续地意守这里。真阳之气就会随之被吸起。“意要专”即专意于会阴与尾闾穴处,两头关照,前领后逼。就如同拉车上坡,拉车的是此意,推车的也是此意。此时若意不专,意散气也散,有可能从会阴穴与肛门漏失(根据本人经验,在这一阶段,意一散,内气马上就会散,而且会有十会明显的内气强度减弱的感觉,严重时会感觉到身体由温暖而骤然生寒,就如同一阵冷风突然吹过身体的感觉)。 因此,在过尾闾穴时无论是用法还是用意,无论是初通还是有了相当的基础时的内气运行,都来不得丝毫的马虎和大意,切切!!注意:有时内炁不足,行至尾闾,炁不能通,可不必强其通过,仍就返意于下丹田,照旧静坐,生化其炁。(此为要诀。) 三、三车通督。 气过尾闾之后,就进入了督脉之门,直到内气到达泥丸之前都是在督脉中运行。古丹家在通督上有“三车”之说,即“羊车”、“鹿车”、“牛车”之说。 “三车”之说指出了逼气通督的三大阶段所就掌握的不同的方法。逼气通督的具体的方法口诀是:“伴其行,要耐心;它为主,我为宾。行则行,停则停;中若退,从头轮。” “羊车”。在由尾闾关往夹脊关上升的第一阶段,用意用力呼吸(尤其是吸)要轻微缜密一些,如羊拉车行走,小步、细碎、轻柔、安稳。 此阶段用“羊车”的意思,主要是由于在能尾闾关的过程中,从会阴穴前领后推的这一段功夫用意念和呼吸都非常专注(属于武火),那么过了尾闾之后,上了正路,就应当缓缓气,不能一直吃紧。因为“火候”使用的一个关键要旨就是“松即收,紧即放”。 “鹿车”。由夹脊到玉枕关,须用“鹿车”,巨步急奔,如鹿驾车之迅速。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以“鹿息”表示行气到夹脊关时,要行“卯沐浴”,即不升不降的温养一番,好像鹿睡眠中的调息一样,也好比是行路时间长了之后需要休整一下的意思。另一层意思是,表示在“卯沐浴”后,内气继续上升,因这一阶段由夹脊到玉枕“路途更为崎岖艰险”,若仍以“羊”那么大的力气拉车就难以胜任,所以必须用比羊力气大一些的鹿来拉车。实际上所说的就是,在内气通关到这一阶段时,由于内气距离丹田越来越远,所以用的意念和呼吸必须都更加专注,达到一意不散,一心不二的地步,才可以通过这一阶段的关口。 “牛车”。由玉枕至泥丸,因玉枕关极细微,必须用大力猛冲,如牛驾车之奋猛。 气至玉枕之时,已经离目的地“泥丸”比较近了,所以必须像牛拉车一样扎实用力,这里所说的是即要用力,又要很稳。(注意,所有的车中必须有“金”,也就是必须内气充足方可,若无内气,亦是空炼,无益。)“伴其行,要耐心”。在初其通督的过程中,由于人的先后天情况不同,内气的强弱大小也不同,所以在具体的通督过程中,通常的实际情况并不像上面所说的“三车”那样容易地把握火候的细微,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常情况和复杂情况,如果不懂得这些情况的应对之法,轻了通不过去,重了会走火入魔(尤其是气到泥丸时更是如此)。 真实的通督过程是,真阳之气过了尾闾之后,在向泥丸行进的过程中,不一定总是有足够的力量(即内气不一定足够旺盛)一直通到泥丸为止,往往是到达督脉的某一段的某一点上,由于丹田没有足够的真阳之气继续供给,所以,内气到了这一点上时也就到了尽头,不能再向前进了。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执意前进,若执意前进,也是空炼(在内丹法中,所有在没有真实的内气供应的情况下,用意念硬性地往某个穴位聚气或是绕经脉运行,都属于空炼,无益,戒之!!)。 所以必须等待内气在这个关前积聚,如果后面又有真气的“增援”,就可以继续前进;若无“增援”,就要等到该部位的内气散去而没有感觉之后,仍旧做“心息相依,归根气穴”(即重新意守丹田)的功夫。这就是“中若退,从头轮”的口诀。还有一种情况,即督脉上不通的关口很多(严格来讲,脊椎的24个骨节都有可能成为内气初步运行的关口,这是因人而异的,一般而言重要的关口有3个:尾闾、夹脊、玉枕,但绝不可泥于此说),气可能本来势力不大,遇到一些关口通不过,就停下来,这时也不可用意强攻,否则引动凡火烧身。须要用上面的方法处理。 逼气通督是一半天然、一半人为的由有为入于无为的过程。在通尾闾时所用的法诀基本上是属于有为的法诀,也就是以人的主观意念(当然是真意,而非后天的杂念)为主所进行的功夫。而在通过尾闾之后(也就是真正进入了督脉之后),就应当以元神元气为主,而人的主观意念就只能居于“仆人”的地位。从此开始,意念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内气服务的,内气要前进,意念就跟着前进;内气要停止,意念就跟着停止;内气要消散,意念就只能回到丹田重新再来。必须指出,通督过程是整个小周天阶段最为艰难的阶段,并非一通百通,一劳永逸。 在第一次通了之后,第二次可能还要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打通。必须要如此一次次地重来,有些地方可能要经过千百次才算正式的开通。周天运转中的呼吸问题是一个很细致的火候功夫,而运用之妙也在“一半人为,一半天然”之上。“人为”,是有意用呼用吸,而且调动了口鼻的外呼吸。“天然”,是由于经过“凝神调息、调息凝神、心息相依、归根气穴”的阶段功夫之后,在丹田中已经出现了天然的真息,虽然比较弱,但已经接近了天然,现在不过是利用口鼻的外呼吸以辅助天然真息载着真阳之气在任督二脉中升降而已。 所以,在运转中虽然调动着口鼻外呼吸,但其呼吸的节拍频率态势,都是顺着天然真息的频率来的,是内外相应,而非另成系统。之所以要调动口鼻呼吸,就是因为在最初运行周天之是地,先天的真阳之气还是比较微弱的,必须借助后天的呼吸之力以帮助它。所以,调动口鼻呼吸必须要始终和天然真息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就属于动了凡火,无益,有害,切忌!!运用外呼吸的辅助之法,在任督二脉中的重点是不同的。在督脉中运行时,重点是用“吸”字诀。“吸”的时候,虽然也是用鼻孔吸气,但是并不是简单地由鼻孔吸入肺中就可以了,而是对整个身体内环境构成一个内聚的吸、提之力,意念也是跟随着从最底根处(会阴穴至尾闾穴一段)往上吸,在呼气时则将意念轻轻地放在内气所到之处即可。在任脉中运行时,重点是用“呼”字诀。 “呼”的时候,意念也跟着从泥丸开始沿着任脉向下呼,在吸的时候则将意念轻轻地放在内气所到之处即可。必须注意的是,无论是用“吸”还是用“呼”字诀,都必须是在内气有了升、降的意思之时才能使用的,绝不可自作主张,否则无益,如果没有升降之象,只须将意念轻轻地守在内气所到之处即可,切切! 四、卯沐浴。 在逼气通督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内气受阻而无法一次通过的情况,就要根据气的势头和受阻的情况,该停下来的时候就要停下来。这种在任督二脉线上不定的停留点和停留的方式就是“沐浴”。“沐浴”法与正子活子一样,也有活沐浴与死沐浴之分。“死沐浴”。固定在夹脊点的沐浴法称为“死沐浴”,因为内气在经过此处时一般要经过一个沐浴的过程。“死沐浴”是在周天循环通畅了之后才能使用的沐浴之法,就是说,无论何时,内气运行至此都要经过一定的“沐浴”功夫,这主要是在整个小周天功夫阶段的中后期,即内气运行十分纯熟的情况下使用。 由于此时正是阳气上升到一半的位置,处于阴阳平衡的阶段。“活沐浴”在内气沿督脉上升的过程中,根据气的情况和时间采用“活沐浴”法,也就是说,只要是内气走不动了,就要停在那里等着,这就是“活沐浴”。“活沐浴”法分为“原地沐浴法”和“归原沐浴法”。“原地沐浴法”是指内气运行到了某处不能前进,就停下来沐浴。如果沐浴后气有源源不断的来势,就可以继续前进,若无来势,可退归丹田重新做功。在任脉中的“呼”降之时也是用这种方法。“归原沐浴法”是指在行沐浴中,如果我们没有时间再做下去,可以在该沐浴行完之后收功。收功的条件是该沐浴区域基本结束了气的动象。反之,条件不到则不能收功。收功的方法是由此沐浴回到身体大环境,由外部自然经身体四处向丹田作气的拢归。 先以意念这样做,奏效后再以双手配合做向丹田的拢气动作,然后搓面、揉目、叩齿,收功。“活沐浴”法是自古以来从未公开的秘密,不知有多少修行人因为不知此法而半途而废,得之者珍之!! 五、泥丸温养。 气通督的过程中,意念的使用有两大阶段,在大椎以下时,意念主要是处在内气的后面起一个督导和推动的作用。当内气的主流过了大椎穴以后,已经不用再担心它会下降消散了,这时就将意念收回到泥丸,对玉枕到大椎这一线正在腾腾上升的内气起一个微微招摄的意思,这样,内气就会像驾“牛车”一样奋猛而上。内气到达泥丸之后的功夫,是金丹法与世俗的小周天最大的不同点所在,世俗的小周天往往是内气从百会一冲而过,只是接通了一个任督二脉而已,但是金丹法中的小周天,内气运行至此,要进行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完成乾坤交,也就是用内气之“阳”去化泥丸之“阴”。 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个不同点。内气开始到达泥丸之时,就如同锅炉房烧的热腾腾的水蒸气经过一个管道(相当于督脉)后,往一个空旷的空间(就是泥丸)里放,使泥丸宫里如同充满了云雾一样。此时人则有一种昏昏然、飘飘然,似醉非醉的感觉。这时要注意观察气入泥丸的情势,总的口诀是要等待内气全部进入泥丸之后(一般应该是督脉中不再有内气往泥丸宫里注入的感觉),就要行“入混沌”之法,口诀是“入泥丸,虚对空;不净明,不放松”。也就是将整个的明神真意完全地化合于泥丸的内气之中,也就是在泥丸宫行神气合一之法。这一过程在丹法中称为“以汞投铅”、“铅汞混合”、“性命相合”等。实际的作用是用阴神(一般所说的意念)去合阳气(由督脉上行来的内气),作用是以阳气之“火”去化去神中之阴。这个过程也叫“乾坤交”,至此才是人体内真正的真阴真阳的相合。 黄元吉先生对这段的解释为:到得药气已上泥丸,尤当一意不散,一念不起,凝聚精神团于一处,温养片刻,然后脑中阴精化为甘露神水,滴入绛宫,冶炼片时,而后化为金液,归于丹田,温养成珠。此处务须温温铅鼎以行封固可也。然此封固,内想不出,外想不入,人则知之;若泥丸宫内凝聚一时,烹炼成药,人少知也。夫以此个宫内极是清虚玄朗,落于后天,致有渣滓之窒塞,所以其神不清,其心不灵,常不免于昏愦。若能凝聚半晌,则浊气自降,清气自升,常与天地轻清之气相通。苟能久久温养,则清气充而浊气去,不但身体康强,颜色光耀,而金液大还,亦无非由此静养之功积成也。 六、活午正午。 内气在泥丸温养一段时间后,混沌中会慢慢地有云开雾散的感觉,生出一种清凉净明之象,就像在浑水中加入明矾一样。 一出现这种景象,就应该像当初在下丹田中就对“一阳初动”时一样,将意念从这种混沌中清明起来,用一种“照”的方法,如同太阳照云海一样。这样静照一段时间后,泥丸会渐渐地变得清凉、空明、干净,一片悬朗的感觉,不再有丝毫的混沌和云雾弥漫的感觉,这时就如同醍醐灌顶,浑身温和、柔润、顺畅、舒爽,而且会伴有一阵阵的或是一丝丝的清凉之气由泥丸下行。这就是“活午时”,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有了这种景象的时候),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退阴符以通任脉的工作,若无此种景象,则说明时候不到,不能妄动,切切!! 七、退符通任。 通任脉时伴随着气的自然沉降,意念主要是集中在“呼”之上。气会由泥丸下降,经过脑中、额面、口腔、咽喉(又称十二重楼)、心窝,一路之上给人的感觉也是千变万化,不可以言表,总在个人自己感受。当泥丸中出现“活午时”的现象后,就要内视下丹田,也就是用意念配合收回到身体里的目光下照丹田,等到内气从泥丸开始沿任脉运行时,就将意念伴随内气向前额引领,一定要轻柔和缓,以见到内气确实地沿任脉向前行进为效验,如果没有内气伴随运行,则说明泥丸温养的不足,仍然需要继续进行上一步的泥丸温养工作。 当内气沿额面下降至口中上腭的凹陷处时,由于舌的上顶(舌舐上腭就是顶在这个凹陷处,道家称为“天池”),会将内气沿舌导下到咽喉下十二重楼,此时舌根会立即有一种感应,同时生出甘甜、清凉的津液(根据本人经验,完全可以感觉得到像是泉水涌出一样,而且确实是清凉甜爽的感觉)。这些津液被称为“华池神水”,要将它们慢慢地吞入腹中,并用意念相伴着这些“津液”送入到下丹田(此时的意念运用很重要)。吞法为:以舌舐上腭,稍仰头,使津液自然地滑入咽喉,注意要稍加控制,如果津液过多,不要一次全部吞下,要分口吞下,也不要吞得过猛,以免呛了喉咙,引起咳嗽,会将正欲降沉的元精之气震散。 在以“呼”字诀伴随内气下降的过程中,也要常常使用“活沐浴”之法,内气不到的时候不能强硬地用意念往下降,那是空降,没有任何好处,所以说,在内气降的时候也要像当初通督的时候一样保持着耐心和专注!甚至有些时候,泥丸之气已经降到面部,正在做面部的下降之功时,泥丸中不知何时又云里雾里地混沌一团。这时就要放下面部的工作暂且不做,重新将意念收归到泥丸再做“入混沌”的“午温养”工夫。因为泥丸在任督二脉中处于午位,所以在会阴穴时称为“子进阳火”,而到了泥丸时称为“午退阴符”(实际上都是用意念引导和伴随内气的运行而已,只是用了不同的名称)。如果“退阴符”的工作做不好,会影响任脉上的火候功夫,不能完成一次完整的周天运行,所以说,绝不能因为通了督脉,到了任脉时就马虎大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会前功尽弃,戒之!! 八、酉沐浴。 “酉沐浴”的功夫在“土釜”,也就是膻中穴,也称中丹田,也叫黄庭。此处还是以后温养圣胎的地方,但那是后面的事,在小周天的功夫阶段里,中丹田是养气、炼气的地方。由于退阴符时所用的是“呼”字诀,如果在“呼”的过程中稍有偏重,就会加速内气的下降,如果降得太快,反而会难以收拾,所以要加以一定的控制,这就是“酉沐浴”之法。行“酉沐浴”的火候是,等待下降的内气的“先头部队”到达中丹田后,就要在这里存上一个等候之心,让内气陆续地从上而下进入到中丹田。觉得下降之气大都进入到中丹田之后,先以自然呼吸的“文火”轻轻地吹嘘烹炼(也就是在中丹田行文火的温养之法)一番。等到内气在中丹田得到烹炼,所有的内气都完全融合之后,就不再行呼吸之火,用一个“心息两忘”之法,也就是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呼吸、意念全部地融化在中丹田的内气之中。 如此静静地等待,直到中丹田的内气又有一种要下降的感觉之时,就将意念直接地退到下丹田。如果在“酉沐浴”时,泥丸又出现了活午时的景象,那么就从泥丸开始重新再进行退阴符的功夫。总之功夫要活,不要急于求成,功夫稳中求! 九、气归源。 从中丹田到下丹田的一段路途,如果内气下降的气势不很顺畅,就可以再用“呼”字诀,若很顺畅,就只是伴随着内气的运行微微地加一个关照之意即可。等到内气完全返归到下丹田后,可以视情况再进行“营亥待子”的功夫以等待下一个正子时的到来,以继续运行小周天,或者是意守丹田片刻之后收功。小周天的打通是功夫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的最重要的表征,也是整个修行走上正轨的一个基本标志。 但是,一个周天的完成与否,要由内在的真凭实据来判断。这个真凭实据就是内气由会阴穴的“子”位节节逆升、无丝毫错过、无半点遗漏地通向泥丸,又由泥丸的“午”位,以同样的缜密下降到下丹田,这才能称得上是真正地通了一次小周天。如果在任督二脉的运行路径中还有空白的地方没有内气的运行,就不能算是真正地通小周天。这是一个检验功夫真伪的标尺,也是向高层行进不可逾越的阶段和过程,没有半点投机取巧可言,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功夫。从整个长期功夫的过程来看,小周天中有几个内容概念要分清楚。 一是开始行小周天很难,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小周天的循环。至于到底要花多长时间,或几月、或几十天、或几天,这是因人因情而异的。 二是初步阶段不管小周天通多少次,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前一次打通后往往又会闭合,后一次得重新开通。非得经过百千次的开通,才会因一次次不断的提高疏通质量和气的先前只是小部分存在于丹田,和后来气贯周身,导致最后的一通永通。 三是最初通一次小周天费时较难较长,如得用一月、半月或更长的时间,而后来时间会逐渐缩短,如几日一通、一日一通、一日数通。到最后可达一呼一吸即一通。一个人的小周天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彻底打通,自古以来都没有统一的规范数据。这要视个人情况而定,但最终都必须是以实际的证验为标准。 十、阳光三现与止火。 一般来说,下手修炼入静,进行“营亥待子”的功夫修炼,在小周天的功夫阶段是特别重要的工作,是居于首位的工作,也是向高层行进的基础功夫,此步功夫做不好,无从谈起高级功夫,即使小周天通了也进不了七日采大药过关的真空大定状态。所以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在静定上下功夫:心静了还要静,气调了还要调,神凝了还要凝。身体要越坐越稳,越坐越牢,空如一个充气的气球。随着每次气行周天带来的经络的畅通的层次的提高,小周天的运行越来越顺畅,已不再像最初那样费劲,到后来就可随意地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环境中,只要是心空意静,意守丹田,小周天就会自如地运转。 在这种状态下继续做入静的功夫,更坐到口鼻呼吸似有似无,连腹内胎息也无鼓荡频率,内外清空一气流荡,有一种浑然与天地同体的感受,这就说明气已归元,意已还空,也就是到了小周天功夫将要结束,产大药的景象将要来临的状态,如果没有这种境界,凡是静中有一动,就要行采炼之法;凡是在静中有“正子时”到,就要行河车运转之法。小周天功夫即将完成,被称为“火足丹熟”。小周天自打通之日起,一直都有三百周天度足之说,即运足三百周天这后就会达到“火足丹熟”的境界,然而这三百周天并不是通三百次就可以了,而是有其另外的深层含义。 这时有个明显的征验就是不漏,男子绝精,女子绝经,这说明了身体内的精华已经全部通过内气的运行被吸收而不再向外跑漏,道家称上继漏尽。功夫至此,要继续在行住坐卧之间做温养的功夫,(按《灵宝毕法》的观点,功夫至此已属中乘之法,得地仙成就,然而必须要见到效验才能算数,这些效验是:“始觉梦寐多有惊悸,四肢六腑有疾,不疗自愈,闭目暗室中,圆光如盖,周匝围身,金关玉锁,封固坚牢,绝梦泄遗漏,雷鸣一声,关节气通,梦寐若抱婴儿归,或若飞腾自在,八邪之气不能入,心境自除,以绝情欲,内观则朗而不昧,昼则神采清秀,夜则丹田自暖,上件皆是得药之验。改既正当,谨节用功,以前法加添三百日胎仙圆,胎圆之后,方用后功。” 最后一句是说,这里的温养功夫大约还要再做三百日。关于日期这一说法,民国时期丹家西派的魏尧在《大道真传》中也有类似的说法,认为要选择完全幽静之处进行一年的温养功夫,方有可能出现阳光三现,才可能进入下一步的七日采大药阶段,以完成玉液还丹的功夫。)在温养功夫中会突然间眼前闪现一道白光,就好像是在乌云中扯下一个闪电一样,这种景象出现即为“阳光一现”。阳光一现之后,还需要更静更空地进行温养(温养是用文火),在静定之中,会突然觉得下丹田中有一道明光直冲二目,将二目摧开,或者是丹光涌出,明如金钱,赤如火珠,从眼角流出,累累成珠,一连二三颗,滚滚下滴,落在身上似觉有声,到此“阳光二现”之时。 阳光二现之后,绝不可再用任何的火候,只是入定静养,完全归于无为,这就是止火,以等待阳光三现,遇到阳光三现就是大药发生,接着进行连续七天七夜的入定采大药的功夫。至此已进入丹道修炼大周天的阶段,古称“金液还丹”,能达到步的修炼者极少,且是无为法,全靠元神指挥完成。 此步功夫,需要有经验的人来护功,此处不再详述。 标签:小周天(17) 赏 本文地址: https://www.qgxue.com/wenzhang/gaojieqigong/qiandao/2024/1113/1547.html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立即评论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