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一个专业的气功网站!

内丹修炼中的三种“心息相依”法

叁紫道人

“心息相依”道家内丹修炼中十二静坐法之一。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於静定境中,了不可得。於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於息。
 
相守於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後,天地尽皆春”之境界。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
 
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
 
”心息相依”是守静养心的最佳方法。有代表性的心息相依”方法包括 :苏东坡的数息法,朱子的观鼻端白”庄子的听呼吸法。今将这三种方法列举如下,并加以浅释 好让学者自己去实验:
 
【庄子心斋法】
 
原文“颜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 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
 
浅释:颜回是孔夫子的学生,仲尼是孔夫子的外号。颜回问“心斋”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孔夫子说,你应该把心里的念头集中在一处,不要胡思乱想;等到念头归一之后,就用“听”字诀,但不是用耳听,是用心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就深一层功夫讲,也不是用心听,而是用气听;到了这样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神和气两者合而为一,心也不起作用了。气的本质是虚的,它要等待一件东西来和它相集合,只有“道”这个东西常和太虚之气集合在一起 ,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虚一样 就算是心斋。
 
以上是孔夫子告颜回问心斋的做法。这种功夫是一连串做下去的,中间本无所谓阶段,但为学者容易入门起见 不妨在整个过程中划分几个步骤,再详细地加以说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说是念头。当起首做功夫的时候,心中思想要专一,不要有许多杂念在里面打搅,杂念如果不扫除干净,很难做得好。
 
第二步:“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等于“毋”,也可以作“勿”字解“之”字是代名词,指所听的对象而言“以”字作“用”字解。念头归一了“就开始做“听”字诀。普通所谓听,本是用两个耳朵听各种声音;此处所谓听,决不是听声音。人们就要发生疑问了:既说是听,必有所听的对象,不听声音,又听什么?初下手就是听鼻中呼吸之气。凡呼吸系统正常而不发生障碍的人,鼻中气息都没有声音,所以说“勿用耳听”;虽是没有声音,但自己却能够知道鼻中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这个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
 
第三步“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此处又引起问题了 心是有知觉的,还可以说得上一个“听”字,气是没有知觉的。如何也能够用它来听?心所听的对象是气,气所听的对象又是什么?若说用气来听气,这句话在理论上讲不通,究竟怎样解释才好?答曰:听息的方法做得时间长久 心和气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气不能作为心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听那个气,所以说“无听之以心”。此时身中的神和气虽然团结在一处,尚未达到混沌境界,还稍微有所知觉,继续做下去,并不需要很多时间 ,自然就完全无知觉了。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段暂时的过程中,与其说以心听气,使心和气相对立,不如说以气听气,使心和气二者之间泯去裂痕,所以说“听之以气”。此处虽仍旧说“听”实际上就是不要再着意于“听”,成语所谓“听其自然”。“听之而已”、“听他去罢”,这几个“听”字是此处最好的解释。
 
第四步:“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下手时,注重在“一”字诀;等到念头归一之后 ,就注重“听”字诀,假使长久的抱住一个“听”字不肯放松,也嫌过于执着,再后就要用“止”字诀了;所谓”听止于耳”,就是教人不要再着意于听。此时工夫已渐渐的入于混沌境界 ,身中是神气合一,心的知觉已不起作用,所以说“心止于符”(符即是符合之义)。这种神气合一的状态是无知无觉的,外表上看来和睡着了一样,但内部的情况是不相同的。
 
第五步:“气也者,虚而待物者,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以前由浅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的都经过了“最后到了“虚”的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用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的时候,心里常常想着要虚,反而不能虚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应该就先天境界去体会。普通用心息相依法疗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气合一的境界(即心止于符),已足够了。
 
【苏东坡养生说】
 
原文:“已饥方食,未饱先止,散步逍遥,务令腹空;当腹空时 即便入室不拘昼夜,坐卧自便 推在摄身,使如木偶。又用佛语,及老明语视鼻端白数出入息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数至数百,此心寂然 此身然(音屋)与虚空等,不烦禁制,自然不动;数至数千,或不能数,则有一法,其名曰随,与息俱出,复与俱入;或觉此息,从毛窍中,八万四千,云蒸雾散。无始以来,诸病自除,诸障渐灭,自然明悟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时何用求人指路,是故老人言尽于此。”
 
浅释:注意养生的人,食物要有节制,必须等到腹空,觉得饥饿时,才可以进食,尚未吃得十分饱满,就应当停止;每餐后宜到室外空旷地方自由自在的散步些时,使腹中的食物大部分都消化了,此时就回到房里去准备做守静法;不论是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用坐式或用卧式 听各人自便;只要管住自己身体不让它动摇,像木头人一样,就算合法。身体已经安置好了,即照佛家和老子所讲的方法合起来做,用两眼观看自己的鼻尖,并同时用意数鼻中呼吸出入的次数,要诀贵在勿忘与勿助,“勿忘”就是“绵绵若存”“勿助”就是“用之不勤”。

普通数息法,若数出息即不数入息,若数入息即不数出息,一呼一吸,只算一次,不能算两次 ,数到几百次以后 心中寂然如虚空。身体然如山石,不需要勉强去禁止和制伏它 身心二者自然都安静而不动了。数到几千次以后 或无力再数下去,此时另有一个法子应付,叫做“随”字诀,当息出时,心也随它同出,当息入时,心也随它同入,有时或感觉这个息似云雾蒸发散布于周身无数的毛孔中,不由鼻孔出入。做到这样地步久远以来的各种病苦和障碍,都能够逐渐灭除 心里也就自然明白而开悟了譬如瞎子 此时忽然眼睛透亮,自己能够看见道路,用不着再要求他人指引了。
 
【朱子调息箴】
 
原文“鼻端有白,我其观之;随时随处 容与猜移(容与 闲暇舒适之义。猗音依 移 随顺之义)。静极而嘘 如春沼鱼 动极而翕(翕音习) 如百虫蛰。氤氲阖辟 其妙无穷。谁其尸之“尸’字作'主’字解)宰不之功。”
 
浅释:观鼻端白苏东坡、朱晦庵两人都采用了这句话。朱子的意思是说:做这个功夫,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身体总要安闲而舒畅,不要弄得周身难过;又要心平气和、顺其自然,不要勉强执着。气机静到极处,它自然要动 就像春天的鱼类,浮在水面嘘气;气机动到极处,它自然要静,就像冬天的虫类,伏在土里翕气(“翕”是聚敛收摄之义)。此时身中之气,交互团结,有天地氤氲之象;一动一静,有乾坤阖辟之机,妙处是说不尽的。若问是谁在那里做主?其实并无所谓主宰,而是自然的功能。
 
今将以上所列三种“心息相依”法作一个总结:苏东坡是先数息 ,后不数;他所谓“随息出入”就是随其自然,不要再去数它。朱晦庵是先观息,后不观;他所谓”不宰之功”就是顺其自然,不要再去观它。庄子是先听息,后不听。他所谓“听止于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听它。三人下手的功夫虽然不同,后来都归到一条路上,学者可以参合而用之。

    标签:心息相依(2)

    登录评论 (已有 条评论) 点击登录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