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术的“小药”、“大药”及“众妙之门”
唐代内丹术逐渐兴起,崔希范的《入药镜》起了很大地促成作用。吕洞宾曾作诗赞誉:“因看崔公入药镜,令人心地转分明。”宋代著名内丹学派的代表人物刘海蟾、张伯端、石泰、白玉蟾及其门人皆用其学,北宗一派亦援引其论,可见此书影响之深广。
“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这是《入药镜》的第一句。
有学者问什么是先天气和后天气?
有人说先天气是元气,后天气指呼吸之气——这是望文生义,丹经的内容是没有讲火候和后天药物的。
根据师承,我先从后来深受其影响的伍柳一派讲起,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就回到了源头。
伍柳派丹法力主清静修持,仙佛合宗。主张用先天,忌用后天,强调对“先天一气”的炼养,认为外药与内药本原于先天祖炁。
所谓外药,指“祖炁从身生时,虽隐藏于丹田,却有向外发生之时,即取此发生于外者,复返还于内,是以虽从内生,却从外来,故谓之外药”。所谓内药,是指采外药炼就还丹大药,“全不著于外,只动于发生之地,因其不离于内,故谓内药”。
“外药为生而后采,内药为采而后生,实止此一炁而已”,意思是外药、内药的根源,都是来自“先天一气”,那么,什么又是“生而后采”,和“采而后生”呢?
内气萌动导致的在身体上的显示,比如在男子外阳和女子双乳的勃起之时,通过一定的法诀,采归炉内,就是“生,而后采”;这个外药频生频采,积之既久,忽然一日,内药显相,这个就是“采,而后生”。《大成捷要》有一段实践纪实:盖大药发生之时,而气穴之内,有惊战旋动情状,或一日二日不等。忽然觉得丹田气穴之内,一动二动之机,微带疼痛之意,直待动过数次以后,渐渐觉得丹田之中,现出一物,游行旋转于脐间。大如弹子,热如火珠。
再寂再照,再静再定,直静至空定衡极,神藏气蛰之余,自抖然呈现,滚滚转转,上冲心位。而心位不贮,下趋阳关,阳关闭而不开,滚转谷道,谷道有木座抵住,即隐藏于气穴,伏而不动。若用意勾引,便入导引之旁门。若不用意勾引,又违相随之理,此两失之矣。就不前不后,毋忘毋助,若存若亡。只等大药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以待动过三次,真意大药相依而同行,方能透三关过九窍。入泥丸落于黄庭,故曰“服食”,此五龙捧圣之天机也。
再寂再照,再静再定,直静至空定衡极,神藏气蛰之余,自抖然呈现,滚滚转转,上冲心位。而心位不贮,下趋阳关,阳关闭而不开,滚转谷道,谷道有木座抵住,即隐藏于气穴,伏而不动。若用意勾引,便入导引之旁门。若不用意勾引,又违相随之理,此两失之矣。就不前不后,毋忘毋助,若存若亡。只等大药动而后引,不可引而后动。以待动过三次,真意大药相依而同行,方能透三关过九窍。入泥丸落于黄庭,故曰“服食”,此五龙捧圣之天机也。
学者似乎还应该明白一点,肾管的勃举,古人命名为阳生,以吸提撮闭谓“采药”,与其这样认为,不如认为这是对性欲的平息为好,因为“炼精化气”这个丹道说法或理论总结,然此“精”与此“气”的关系,还有待商榷。虽然这个说法流传很广,但是我个人没有这种现象的出现,我认为“得气”的刹那之间,也就是“炼精化气”一段功夫的结束。
内分泌的调整限制了生精,古人以之为“炼精化气”.
内药生发的“虚无之地”,就是玄关一窍——气聚则成形,气去则渺茫.
《入药镜》说的后天气,就是伍柳派说的“外药”,又称“小药”。
《入药镜》说的先天气,就是伍柳派说的“内药”,又称“大药”。
小药属于后天肉身上的反应,小药生时,伴随的道乐,远不及大药的热量光芒、六根震动和极乐至意识消失来的更剧烈,若不得师传,这里即是“众妙之门”之所,也是福祸相依之地……
那么,为什么叫“药”呢,内丹家称服食了不仅可以祛病延年,还可以“长生不死”。
而在印度教的瑜伽体系中,它被称为“蛇力”,不同的名称,指的是同一个宝贝。
还必须明确的是,不死的是永恒的“道体”、法身,而不是这个血肉之躯,它是必死无疑的。
标签:丹道(163)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