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内丹术的起源和发展
一、内丹术缘起
现存文献中记载内丹功法的,以东周安王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为最早(公元前380年制戍,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在这个文物上,系统地记载了古代的行气方法——即最初的内丹功法。此物现存天津市历史博物馆,其内丹功法,似为近代的小周天丹功,包括行气、炼、化的过程,这说明我国战因初期丹功已成系统。《四库提要》说:“后世神怪之迹,多附于道家,原其本始,则始于清静自持。其后长生之说与神仙家合而为一,而服饵、导引入之;房中一家近于神仙者亦入之;《鸿宝》有书,烧炼入之;张鲁之教,符箓入之;北魏寇谦之等又以斋蘸章咒人之,大抵多附会之文,非其本旨。”盖内丹开始只称为内炼或行气,无“丹”的名称。当时晋楚地区,很加重视,称为赤松、王乔所传。王乔为东周灵王太子(公元前571—543年),与老子、孔子同时,他与赤松子均为行气派功法的祖师。
《楚辞,远游》篇具载屈原向王乔请教功法的问答之辞,并指点出行气的奥秘。文中”入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原注“宿与肃通,敬问也。”一气,即行气之意,故曰“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屈原生于纪元前340年,自沉于纪元前278年,《楚辞,远游》约作于纪元前310年前后,距《行气玉佩铭》近七、八十年,此时王乔之术在社会上更受尊重。屈子秉王乔之教,希望养生健体,以待复用,后终因睹家国沦亡,未忍出世,怀国伤时,以至自沉。他所承王乔养生遗教,则写入《楚辞,远游》篇中,以示后人。从内丹渊源来说,斯篇实揭示了古代丹法的奥秘,并非仅为叙怀而作。
清王船山在《楚辞通释》中说:“王乔,或曰周灵王太子,末详是否,要古之学仙者也。仙术不一,其最成理者为内炼保命。此篇之旨,融会玄宗,魏伯阳以下诸人之说,皆本于此,迹其所由来,盖王乔之遗教乎?”魏伯阳为《周易参同契》作者,内炼之法属于吴越系统。而后《悟真篇》的著者天台张伯端,以至南宗之白玉瞻(葛长庚),均属此系统。因此王船山在《楚辞通释》中说:“所述游仙之说,已尽学者之奥。后世魏伯阳、张平叔(伯端)所隐秘密传,以诧妙解者,皆已宣泄无余。要在求神意精气之微,而非服食、烧炼、祷祀及素女之邪说可比。
故以魏张之说释之,无不吻合。”此论极有创见。盖《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与道教创始人张陵先后同时(张陵生于纪元34年,魏伯阳生于纪元107年)。张陵属于黄老道徒,后到四川创教;魏伯阳则为方士,属吴越方土系统,以《易经》解释功法。而后继承此功法作《悟真篇》的张伯瑞,亦非职业道士。从思想体系来讲,《易经》自孔子加《系辞》之后,被列入儒家五经之内,汉初易学各家,皆有对《易》的不同理解,但以易理解释道教丹法的,实自魏伯阳始。魏伯阳本系儒生,在丹功中融入儒家典籍,乃必然之事。
实际上自《参同契》而后,已开三教合一之端。魏伯阳用易象论丹法,乃是适应了当时学术的时代风潮。差汉末文网严密,党錮之狱屡兴,著作书籍,易遭祸患,加之西汉以来《周易》已被社会重视,阴阳五行学说更为盛行,所以魏伯阳采用了易卦的外形,运用汉初田何系统京氏易的纳甲方法,把八卦和五行相融合,结合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丹功理论的依据。他在《参同契》中说:“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封,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于是魏伯阳套用了易理的框架,加以改造,以阐述自己养生仙术的内容。他在《参同契·三相类》篇中说:“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为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惧出径路。”这样以易理论玄理,以黄老思想讲性功,以炉火药物名称代命功,开创了以丹鼎派炉火名词隐喻丹法的先例。后世内丹功法的名词用语,多是由《参同契》中沿袭来的。
《楚辞,远游》篇具载屈原向王乔请教功法的问答之辞,并指点出行气的奥秘。文中”入见王子而宿之兮,审一气之和德”。原注“宿与肃通,敬问也。”一气,即行气之意,故曰“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屈原生于纪元前340年,自沉于纪元前278年,《楚辞,远游》约作于纪元前310年前后,距《行气玉佩铭》近七、八十年,此时王乔之术在社会上更受尊重。屈子秉王乔之教,希望养生健体,以待复用,后终因睹家国沦亡,未忍出世,怀国伤时,以至自沉。他所承王乔养生遗教,则写入《楚辞,远游》篇中,以示后人。从内丹渊源来说,斯篇实揭示了古代丹法的奥秘,并非仅为叙怀而作。
清王船山在《楚辞通释》中说:“王乔,或曰周灵王太子,末详是否,要古之学仙者也。仙术不一,其最成理者为内炼保命。此篇之旨,融会玄宗,魏伯阳以下诸人之说,皆本于此,迹其所由来,盖王乔之遗教乎?”魏伯阳为《周易参同契》作者,内炼之法属于吴越系统。而后《悟真篇》的著者天台张伯端,以至南宗之白玉瞻(葛长庚),均属此系统。因此王船山在《楚辞通释》中说:“所述游仙之说,已尽学者之奥。后世魏伯阳、张平叔(伯端)所隐秘密传,以诧妙解者,皆已宣泄无余。要在求神意精气之微,而非服食、烧炼、祷祀及素女之邪说可比。
故以魏张之说释之,无不吻合。”此论极有创见。盖《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魏伯阳与道教创始人张陵先后同时(张陵生于纪元34年,魏伯阳生于纪元107年)。张陵属于黄老道徒,后到四川创教;魏伯阳则为方士,属吴越方土系统,以《易经》解释功法。而后继承此功法作《悟真篇》的张伯瑞,亦非职业道士。从思想体系来讲,《易经》自孔子加《系辞》之后,被列入儒家五经之内,汉初易学各家,皆有对《易》的不同理解,但以易理解释道教丹法的,实自魏伯阳始。魏伯阳本系儒生,在丹功中融入儒家典籍,乃必然之事。
实际上自《参同契》而后,已开三教合一之端。魏伯阳用易象论丹法,乃是适应了当时学术的时代风潮。差汉末文网严密,党錮之狱屡兴,著作书籍,易遭祸患,加之西汉以来《周易》已被社会重视,阴阳五行学说更为盛行,所以魏伯阳采用了易卦的外形,运用汉初田何系统京氏易的纳甲方法,把八卦和五行相融合,结合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自己丹功理论的依据。他在《参同契》中说:“若夫至圣,不过伏羲,始画八封,效法天地;文王帝之宗,循而演爻辞;夫子庶圣雄,十翼以辅之,三君天所挺,迭兴更御时。”于是魏伯阳套用了易理的框架,加以改造,以阐述自己养生仙术的内容。他在《参同契·三相类》篇中说:“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为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惧出径路。”这样以易理论玄理,以黄老思想讲性功,以炉火药物名称代命功,开创了以丹鼎派炉火名词隐喻丹法的先例。后世内丹功法的名词用语,多是由《参同契》中沿袭来的。
图片
二、魏晋南北朗时代内丹的发展
魏晋以来道教教团在社会上广为流布,道土融汇各家养生术作为道教修持方术,古来流传的内丹行气之术亦被道教吸收进来。此外,民间各种养生延年术,中医医理和方技,佛教修养理论,皆被吸收。此时内丹功法虽未成熟,且当时一般也不称为内丹,但其功法中却注入了新的血液,较重视内炼养生。而后,上清派整理群经,又将功法推进一步,如魏华存《黄庭经》及陶弘景的《服气导引法》均屈此例。要之,此时内丹功法为道教养生学的一部分,
三、唐代的内丹
唐帝尊老子为祖,因而推重道教,道教修炼方术亦盛极一时。然而当时在道教方术中最为兴盛的,是外丹黄白术。内炼之术虽亦受重视,但远不如外丹服食之术在社会上普遍流行。而后,唐代皇带多服金丹而死,朝廷重臣及土大夫亦屡有服食外丹毙命者。《白居易集》中有炼药无成感赋诗云:“百法空王学术得,姹女丹砂烧即飞。事事无成今老也,醉乡不去欲问归?”这反映了唐代养生术的时尚。然而《参同契》的内丹功法,亦在此时受到重视。如明皇朝绵州昌明今刘知古以神仙大药,无过《参同契》,乃著《日月玄枢篇》上于朝,即可说明《参同契》的研究也提到日程上来。茅山上清派道士司马承祯,为陶弘景第四代弟子,著《坐忘论》、《天隐子》,以黄老思想为主体,融汇佛教止观禅定学说,阐发了内丹静坐的理论,接近了内丹功法。他又著《服气精义论》(自号天台白云子),发挥了服气奥理。民间功法,亦尚静坐,在巴黎所藏敦煌遗书中编号P3810有《呼吸静功抄诀》,亦属唐末流传。由此看来唐代已有融会楚越内丹功法的趋势。
四、内丹功法在宋代之兴起
唐代虽奉道教为国教,但内丹功法流传末广,从《云笈七签》中的资料看,其中历列“谙家气法”及“内丹诀法”,多用唐代作品,大都是些养生杂法,和内丹功法尚有别。其第70卷《内丹诀法》虽全文录彭晓《还丹内象金钥匙》及陶植《还金术》三篇,包括第73卷的《古龙虎歌》,略述对《参同契》之理解,但文字简古,语焉不详,这类作品且较少。至唐末五代,外丹术败落下去,内丹术遂代之而兴。彭晓于此时著《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阐述内丹之奥旨,《参同契》的内丹功法始因之大彰。化学史界有认定彭院之《参同契》注本为外丹铅汞说注本者,乃是观点不同。彭晓为五代后蜀人,其对内丹功法之推广起了重要作用。钟离权传为唐代人,为吕洞宾之师,自称天下都散汉,因此后人将汉字下移,传为八仙中的汉钟离,著有《灵宝毕法》。钟与吕洞宾的关系及其丹法,施肩吾《钟吕传道集》有记。吕洞宾为出西永乐人,在宋史《陈抟传》中有记载,年64岁游终南山,遇钟离权,授以丹道,后来被蓉为道教内丹祖师。
五代至宋朝内丹功法盛极一时,成为道教炼养术的核心。张紫阳著《悟真篇》继《参同契》之学,尚未直接称引吕祖,然而后吕祖丹法,却由微而著,成为南北两宗内丹功法的核心。其内丹学讲天人关系,讲坎离配合,讲五行变化,不离《参同契》的玄理。宋初高象先《金丹歌》赞美《参同契》云:“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悟真篇》云:“草木金石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认定《参同契》为内丹书。盖吕祖金丹宗《参同契》,其丹法与天地造化同途。自宋以后,钟吕金丹派遂成为道教炼养术的主流。北宗创立者王重阳,生当河北沦为金地、道教日衰之时,乃援儒入道,以养心为主。这是因为时势所迫,必须忍辱负重,始能创立新教,故以炼心为主要方法。
王重阳著有《立教十五论》,其第七论打坐,第八论降心,第九为炼性,第十为正配五气(五行之气),第十一为混性命(由性至命即由炼心而得术),都把炼心放首位。这种丹法,也包括行气在内,而以静功为主。从根本上说,张伯端之南宗丹功为中国仙学的直系,为古代楚越功法系统,而北派静功实为《参同契》之支流。后来两宗合并,独尊“龙门”,则为合并后功法发展的结果。张伯端本无意创教,只论丹功。然而钟吕内丹派兴起之后,丹派与教派相混,功法成为核心,北方有全真派的北宗丹派,南方道徒为区别师传,遂有南宗之称。两派区别,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其实性命双修,功法日趋统一。元代末期,两宗合并,均以东华帝君为道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南五祖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而张伯端之师为刘海蟾。这样,两派在丹法渊源上统一起来。
五代至宋朝内丹功法盛极一时,成为道教炼养术的核心。张紫阳著《悟真篇》继《参同契》之学,尚未直接称引吕祖,然而后吕祖丹法,却由微而著,成为南北两宗内丹功法的核心。其内丹学讲天人关系,讲坎离配合,讲五行变化,不离《参同契》的玄理。宋初高象先《金丹歌》赞美《参同契》云:“准连山作《参同契》,留为万古丹中王。”《悟真篇》云:“草木金石皆滓质,云霞日月属朦胧”,认定《参同契》为内丹书。盖吕祖金丹宗《参同契》,其丹法与天地造化同途。自宋以后,钟吕金丹派遂成为道教炼养术的主流。北宗创立者王重阳,生当河北沦为金地、道教日衰之时,乃援儒入道,以养心为主。这是因为时势所迫,必须忍辱负重,始能创立新教,故以炼心为主要方法。
王重阳著有《立教十五论》,其第七论打坐,第八论降心,第九为炼性,第十为正配五气(五行之气),第十一为混性命(由性至命即由炼心而得术),都把炼心放首位。这种丹法,也包括行气在内,而以静功为主。从根本上说,张伯端之南宗丹功为中国仙学的直系,为古代楚越功法系统,而北派静功实为《参同契》之支流。后来两宗合并,独尊“龙门”,则为合并后功法发展的结果。张伯端本无意创教,只论丹功。然而钟吕内丹派兴起之后,丹派与教派相混,功法成为核心,北方有全真派的北宗丹派,南方道徒为区别师传,遂有南宗之称。两派区别,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其实性命双修,功法日趋统一。元代末期,两宗合并,均以东华帝君为道祖。北五祖为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南五祖为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而张伯端之师为刘海蟾。这样,两派在丹法渊源上统一起来。
五、《参同契》和《悟真篇》的内丹系统
道统与丹统,实际上并非一事。清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认为内炼功法系周代赤松、王乔所传,至魏伯阳集其大成,至张伯端、葛长庚加以发扬光大。这个丹统可从其授受渊源中看出。陈抟为五代宋初人,以《无极图》讲内丹功法,其图自下而上,初一曰玄牝之门;次二曰炼精化炁,炼炁化神;次三曰五行定位,曰五气朝元;次四日阴阳配合,取坎填离;次五曰炼神还虚,复归无极。这个图形实寓内丹功法步骤,其初一示内炼窍位;初二、初三、初四示内炼进程;最上示炼丹成就。
清朱彝尊《太极图摄受考》说:“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清李榕《华岳志》卷四)。据此,则钟吕金丹派实为《参同契》丹功的延续,而张伯端之师刘海蟾为钟离权弟子,一脉相传,确为嫡系。宋元以来,从宗教系统来说,以全真教声望最隆,从内丹功法来说,则钟吕内丹派实为主流。有人认为,道教在教理教义上系显宗,在内丹功法上为密宗,因其丹统系单独授受,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且非每一道徒均得丹法。明代有丹功著述者,如陈眉公、王文禄、周履靖等,却皆为儒生。南宋朱熹为理学大儒,却著有《周易参同契考异》,对《参同契》的流传颇有功绩。由此看来,内丹功法虽为道教的核心,实际上却独成系统,为儒道两家所重视,非只道教的不传之秘。因之,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定内丹学为“仙学”,超乎两教之上,实系研究有得之言。《参同契》虽用易理,实非论易,而是用易理讲内丹功法。
所以朱熹说:“《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轻议。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言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又曰:“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是其源流”。
张伯端《悟真篇》内容虽自称祖述《阴符经》、《道德经》,实际上功法亦本《参同契》。他有《读周易参同契》一文,写自己读书心得,说明设象忘言之旨。俞琰解《参同契》之“参”字为“三”,即“三相类”篇,一为大易性情,二为黄老之术,三为炉火之事。实际上后汉以来,讲五行,祟谶纬,认八卦,为一时风尚。魏伯阳将三者混合,借易纬之学、黄老之辞以加强自己著作的神秘性,此后内丹学家沿袭了《参同契》的理论形式和名词术语,成为后世丹经的风格。张伯端距魏伯阳时已九百多年,内丹功法有了很大发展,他的《悟真篇》加深了对《参同契》的理解:
清朱彝尊《太极图摄受考》说:“相传抟受之吕岩,岩受之钟离权,权得其说于伯阳”(清李榕《华岳志》卷四)。据此,则钟吕金丹派实为《参同契》丹功的延续,而张伯端之师刘海蟾为钟离权弟子,一脉相传,确为嫡系。宋元以来,从宗教系统来说,以全真教声望最隆,从内丹功法来说,则钟吕内丹派实为主流。有人认为,道教在教理教义上系显宗,在内丹功法上为密宗,因其丹统系单独授受,口口相传,不立文字,且非每一道徒均得丹法。明代有丹功著述者,如陈眉公、王文禄、周履靖等,却皆为儒生。南宋朱熹为理学大儒,却著有《周易参同契考异》,对《参同契》的流传颇有功绩。由此看来,内丹功法虽为道教的核心,实际上却独成系统,为儒道两家所重视,非只道教的不传之秘。因之,近代道教学者陈撄宁定内丹学为“仙学”,超乎两教之上,实系研究有得之言。《参同契》虽用易理,实非论易,而是用易理讲内丹功法。
所以朱熹说:“《参同契》本不为明易,姑借此纳甲之法,以寓其行持进退之候。异时每欲学之,而不得其传,无下手处,不敢轻议。然其所言纳甲之法,则今所传京房占法见于《火珠林》者,是其遗法。所言甲乙、丙丁、庚辛者,乃以月之昏旦出没言之,非以分六卦之方也。此虽非为明易而设,然易中无所不有,苟其言自成一家,可推而通,则亦无害于易”。又曰:“伯阳《参同契》,恐希夷之学有些是其源流”。
张伯端《悟真篇》内容虽自称祖述《阴符经》、《道德经》,实际上功法亦本《参同契》。他有《读周易参同契》一文,写自己读书心得,说明设象忘言之旨。俞琰解《参同契》之“参”字为“三”,即“三相类”篇,一为大易性情,二为黄老之术,三为炉火之事。实际上后汉以来,讲五行,祟谶纬,认八卦,为一时风尚。魏伯阳将三者混合,借易纬之学、黄老之辞以加强自己著作的神秘性,此后内丹学家沿袭了《参同契》的理论形式和名词术语,成为后世丹经的风格。张伯端距魏伯阳时已九百多年,内丹功法有了很大发展,他的《悟真篇》加深了对《参同契》的理解:
1.指明了《参同契》是专讲内丹的著作由于《参同契》用语抽象,注解者有内丹、外丹、房中、诸家之说。《悟真篇》力主内丹说,认为其他各家皆是曲解。张伯端在律诗第八中说:“休炼三黄及四神,若寻众草更非真。”“世人要认真铅汞,不是凡砂及水银。”《参同契》以“金”喻元精,易生曲解,《悟真篇》则改为“铅”,其绝句六说:“调合铅汞要成丹,大小无伤两国全。若问真铅何物是,蟾光终日照西川。”蟾光代表元精,西川是丹田的位置,指明了内炼的物质基础。
2.明确了《参同契》并非讲男女双修《悟真篇》绝句第五十云:“不识阳精及主宾,知他那个是疏亲。房中空闭尾闾穴,误杀阎浮多少人?”又律诗十四曰:“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圆入圣基。”这都阐明清修派的真义,说明房中派的主张是附会之说。
六、钟吕内丹派的发展及其影响
内丹承传系统和道教的宗教系统并非一脉,楚越古代功法实为其发源之地。道教成立后吸收各家养生术,融汇为宗教炼养术的核心,以致现在许多气功家也依附于道教,标榜自己的功法是道教所传。实际上,内丹的功法在周代已有承传系统,是一种独立的养生方法。内丹功法和道教系统并不一致,也不是宗教集团所创立的。内丹学并不必然具有宗教的性质。然而宋代以来,内丹家均以钟、吕为祖。北宗创始人王重阳甘河遇仙,《金莲正宗仙源像传》有详细描述,后人多以为王重阳所遇为钟离权、吕洞宾二人,从而确认王重阳为吕洞宾弟子。此后,南北二宗皆归入钟吕丹功系统。
明代嘉靖年间,扬州人陆西星自称吕洞宾降于其草堂,住二十余日,亲授丹诀,命其创立东派。西派创始人为李涵虚,自称于峨嵋山遇吕洞宾,授以大道,于咸丰六年成道,其创教与陆潜虚同,亦开西派丹功。东西派创始人和王重阳、张伯端既同列为钟吕弟子,以示地位平等,目的是为抬高自己内丹功法的社会地位。宋元以来自称山人而学丹功者,多为方士一流人物。如陆西星虽自称道土,但未拜师住庙,乃因屡试不中,愤而改为道装。李涵虚亦自称山人,自称得吕祖亲传,又服膺张三丰丹功,编《三丰全集》,著《道窍谈》,其渊源实属《参同契》一派。
以上金丹之北派、南派、东派、西派虽皆以道教为宗教形式,实际上却秉承王乔、彭祖之遗法,为楚越文化的发展而已。内丹功法尚有中派,此派乃将在丹功上提倡中黄真透法的炼师列为一个系统,推元代道士李道纯为代表人物。李道纯功法融汇懦、释、道三教之理,主张中和,暗示一阳未发而内炼,阳气初动而中节,故将其所著《中和集》之中和,象征作玄关一窍。这种丹法对内丹作了革新和发展,其术更接近楚越古法。中派还有一个浙江金盖山的闵小良,道名一得,北宗龙门派第十一代道士,其功法主张中黄直透,非北派亦非南派功法。这种功法在炼精化炁阶段不用周天方法,只目照阴跷,随息起伏,升从脊前夹缝中,直达泥丸,听下华池,由重楼下降丹田,又至阴跷。
因其由泥丸上下,故亦归入中派。以上五派,虽不足以囊括内丹功法的全部,然自《参同契》而后,丹功流派均受其影响。丹经本身艰涩难解,其隐语借喻,均是烟幕,实则口传心受,另有捷径,一得真诀,即豁然洞晓,因而吕祖曰:“行者妙,说者丑,惹得旁人笑破口”,即因此也。现在气功界百花齐放,各种功法均被发掘出来,而内丹功法,也应洗去其宗教色彩,还其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楚越文化是内丹功法的源头,近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之养生方法,敦煌所存之古代丹功,《道藏》中搜集的内炼密传,均已广泛印行,公开于世。我们要溯本追源,弄清内丹功法与各类气功养生术的联系,并推陈出新,开辟内炼功法新的路径。现仅略陈梗概,以作近年来炼功之一得而已。
明代嘉靖年间,扬州人陆西星自称吕洞宾降于其草堂,住二十余日,亲授丹诀,命其创立东派。西派创始人为李涵虚,自称于峨嵋山遇吕洞宾,授以大道,于咸丰六年成道,其创教与陆潜虚同,亦开西派丹功。东西派创始人和王重阳、张伯端既同列为钟吕弟子,以示地位平等,目的是为抬高自己内丹功法的社会地位。宋元以来自称山人而学丹功者,多为方士一流人物。如陆西星虽自称道土,但未拜师住庙,乃因屡试不中,愤而改为道装。李涵虚亦自称山人,自称得吕祖亲传,又服膺张三丰丹功,编《三丰全集》,著《道窍谈》,其渊源实属《参同契》一派。
以上金丹之北派、南派、东派、西派虽皆以道教为宗教形式,实际上却秉承王乔、彭祖之遗法,为楚越文化的发展而已。内丹功法尚有中派,此派乃将在丹功上提倡中黄真透法的炼师列为一个系统,推元代道士李道纯为代表人物。李道纯功法融汇懦、释、道三教之理,主张中和,暗示一阳未发而内炼,阳气初动而中节,故将其所著《中和集》之中和,象征作玄关一窍。这种丹法对内丹作了革新和发展,其术更接近楚越古法。中派还有一个浙江金盖山的闵小良,道名一得,北宗龙门派第十一代道士,其功法主张中黄直透,非北派亦非南派功法。这种功法在炼精化炁阶段不用周天方法,只目照阴跷,随息起伏,升从脊前夹缝中,直达泥丸,听下华池,由重楼下降丹田,又至阴跷。
因其由泥丸上下,故亦归入中派。以上五派,虽不足以囊括内丹功法的全部,然自《参同契》而后,丹功流派均受其影响。丹经本身艰涩难解,其隐语借喻,均是烟幕,实则口传心受,另有捷径,一得真诀,即豁然洞晓,因而吕祖曰:“行者妙,说者丑,惹得旁人笑破口”,即因此也。现在气功界百花齐放,各种功法均被发掘出来,而内丹功法,也应洗去其宗教色彩,还其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楚越文化是内丹功法的源头,近年湖南马王堆出土之养生方法,敦煌所存之古代丹功,《道藏》中搜集的内炼密传,均已广泛印行,公开于世。我们要溯本追源,弄清内丹功法与各类气功养生术的联系,并推陈出新,开辟内炼功法新的路径。现仅略陈梗概,以作近年来炼功之一得而已。
标签:丹道(160)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