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鼎 药物 火候
作者戈国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内丹学工夫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炼丹三要”,即内丹修炼功夫的三个要素:炉鼎、药物和火候。内丹学是返本还原的一套修炼功夫,其最高追求是“与道合一”,达成永恒与超越的神仙境界,这与诸大宗教探索终极实在、寻求终极关怀的宗教性意义殊途同归。但内丹学的鲜明的特色在于,它是用一套“炼丹”的语言来讲生命修炼的原理与方法,将整个返本还原的修道过程比拟为炼丹的过程,只不过由“外”而“内”,将外丹修炼的一套理论模式用之于内在修炼,故有炼丹三要之说。
外丹成为内丹的一个隐喻。内丹是我们生命内部的炼金术:从那粗糙的提炼出更加精微的,从那有形的提炼出无形的;从时间之中发现永恒,从有限之中发现无限。从生命的表面进入生命的深度,从生命的现象进入生命的本体,这是生命不断提升、不断超越的艺术。在这套生命的炼金术里,如同外丹烧炼一样也有其基本的要素。
关于炼丹三要,内丹学文献多有载述。陈致虚曰:“金丹之妙,在乎三大要。一曰鼎器,二曰药物,三曰火候。然鼎器有阴阳,药物有内外,火候有时节,三者实为金丹之枢要。”[1]王道渊曰:“夫学道之一,先要明身中炉鼎的确,次要识药物真全,三要晓火候进退法则。”[2]鼎器即炉鼎,亦称鼎炉,原指外丹烧炼时的炉鼎,在内丹则表示修炼的人体穴窍或发生功态反应的特定的场所;药物,原指外丹烧炼时的原材料,在内丹则表示人体的精气神等用于产生功态反应的内修原料;火候,原指外丹烧炼时用于温度控制的火候,在内丹则表示意识运用的火候。
有一部内丹学文献对炼丹三要提出了系统而有见识的看法,这就是两宋之际胡混成所撰的《金丹正宗》。本文我们将主要依据《金丹正宗》并参考其他相关的文献,对内丹学炼丹三要的问题作一综合性的评述。《金丹正宗》曰:
方知修炼内丹之道,毫厘不差,若合符节,聚先天祖炁为药物,守玄关一窍为鼎炉,以元神妙用为火候,日煆月炼,时烹刻煮。及时成功,可以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后世丹书,千篇万卷,长歌短句,往往不直指真一造化之本根,下手工夫之次序,无非假像设形,借彼喻此,何异空底谈空,梦中说梦,求其功效,茫如捕风。其间不失于释氏空寂之论,则流于傍门曲径之僻,颠倒错乱,枝蔓条折,欲使学者寻其流而莫究其源,欲入其门而莫知其径,迷误后人,惑也滋甚。于是金丹之道废矣!
今余不效前人之说,以欺后人,即直指金丹大道之本原,而言之必有其次序:一曰立鼎炉,二聚药物,三行火候。三者之外,余不敢复有增损。[3]
《金丹正宗》痛陈一些丹书之弊端,丹书万卷往往不能直指要害,将炼丹功夫次序加以明了的解说,而是充斥着种种概念术语、象征隐喻,甚至空底谈空,梦中说梦,颠倒错乱,莫究其源,让人捕风捉影,迷惑滋生,难以领悟金丹大道的精髓。《金丹正宗》明确指出,金丹大道有其明确次序,即一立鼎炉,二聚药物,三行火候;而对于炼丹三要亦有明确的说法,即“聚先天祖炁为药物,守玄关一窍为鼎炉,以元神妙用为火候”。这是总说炼丹三要素,有关这些说法的详细解说,我们以下对炉鼎、药物和火候问题会分别进行具体的讨论。
炼丹三要是总说,具体说起来整个炼丹过程还有许多“进火采药”方面的讲究。《修仙辨惑论》论炼丹之要曰:
夫炼丹之要,以身为坛炉鼎竃,以心为神室,以端坐习定为采取,以操持照顾为行火,以作止为进退,以断续不专为防提,以运用为抽添,以真气熏蒸为沐浴,以息念为养火,以制伏身心为野战,以凝神聚气为守城,以忘机绝虑为生杀,以念头起处为玄牝,以打成一块为交结,以归根复命为丹成,以移神为换鼎,以身外有身为脱胎,以返本还源为真空,以打破虚空为了当。故能聚而成形,散则成气,去来无碍,逍遥自然矣。[4]
这段话对炼丹的各种功夫术语如炉鼎、神室、采取、行火、进退、防提。抽添、沐浴等作为解释,广泛涉及炼丹三要的各个方面。这里所说的“以返本还源为真空”,是在狭义的意义上使用“返本还源”一词,谓回归本原属于真空的境界,而最高境界还不能只停留在“空”的一面,要能空能有,去来无碍,这是指修炼境界上的不断超越,实际上还是在广义的“返本还原”范围之内。
各派丹法对炉鼎、药物与火候的具体所指有不同的认识,这种不同的认识也表示了某一派丹法的层级与特色。如陈冲素曰:“内丹之要有三,曰玄牝、药物、火候。”[5]这是直接以“玄牝”代替炉鼎,也就是认为炼内丹的炉鼎就是玄牝。对于药物、火候问题,也都有各种不同的看法。黄元吉曰:“至若修炼要诀,不过以虚为君,以阴阳为臣,以意为使,识此三者而次第修之,神仙之道尽于此矣。”[6]黄元吉这里所论述的修炼三要诀与传统的炼丹三要相比有所不同,但也有内在的联系。“以虚为君”是说以回归虚一层面的本体境界为根本宗旨,这与先天一气作为药物有关;“以阴阳为臣”是说以阴阳交媾和合作为回归虚体的辅助条件,这与玄关一窍作为炉鼎有关;“以意为使”是说以意识运用作为阴阳交媾、回归虚体的作用机制,这与元神妙用作为火候有关。本文将论述内丹学有关炼丹三要的一些在我看来重要且占主流地位的观点。
一、炉鼎
关于炉鼎,内丹学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我们知道,内丹本身是由各类内修方术发展而来,经历了一个由粗糙到精致、由炼养之术到成仙之道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早期内丹还没有脱去一般养生方术的迹象,其炼丹之论多偏重在具体的后天有形的人体方面,而成熟形态的内丹学则越来越偏向抽象、无形的先天超越性的层面。当然,这种成熟形态的内丹学只是内丹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并不是严格意义的历史时期的划分,不是在时间上晚出的内丹学文献就一定是成熟形态的。故我们更多是在哲理的、逻辑的层面上来区分内丹学的初级形态与高级形态,不完全以历史时期来划分不同形态的内丹学。对于炉鼎的认识,一开始直接与“丹田”有关,丹田有“炼丹之场所”的意味,当然最易被看成是炉鼎。《洞元子内丹诀》曰:
故丹者,丹田之谓也,其奚有铅汞能成乎?且上丹田曰泥丸,中丹田曰绛宫,下丹田曰炁海,亦曰鼎。取水火之炁,归之于鼎,故曰炉。寡淫欲,惜精液,实筋骨,荣泥丸者,故炼上丹田也。多忠孝侧隐之心,负拯救扶危之道,履仁终日,犹恐不及,博施济众,嫉妬弗恃,抱元守一,精无摇荡者,炼中丹也。纳水火之炁,归炉鼎之中,弗荡厥精,终固其根者,炼下丹田也。三丹若就,焉能死?及夫天地之形久长者也。[7]
丹田即是炉鼎,炼丹即是炼三丹田,而其修炼之法,则多是一些原则性的修养,并无具体的炼丹功夫,有关三丹田的炼法亦无严密的理路,颇显粗糙。若严格说来,下丹田应该与炼精化气有关,中丹田应该与炼气化神有关,上丹田应该与炼神还虚有关。又此段对于炼三丹田何以能长生不死,亦无确切的理由与严密的论证,这显然不是一种宗教学意义上的内丹学,而只是在长生术层面上的粗糙的说法。
上、中、下三丹田之说是道教炼养技术中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在内丹学的实践功法层面有重要的意义。以丹田为炉鼎,在内丹学文献中亦常见,如《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曰:“人有三宫三田:顶门为泥丸,名曰上丹田;心为绛宫,名曰中丹田;脐下一寸三分为黄庭宫,名曰下丹田。此是养圣胎之房,炼金丹大药之垆竃也。”[8]但成熟形态的内丹学虽也重视三丹田的作用,却否定了将三田落实为人体内某个具体的穴窍之说。刘一明《悟真直指》载:
三田非关元、黄庭、泥丸之说,亦非丹田、绛宫、天谷之说,亦非尾闾、夹脊、玉枕之说;乃先天精、气、神三品大药所生之处,无形无象,亦无方所。以其是精气神所生之处,故谓田;以其精气神三者分言,故谓三田。其实三田总是一田,三宝总是一宝。因其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化虚三层功夫,故以三田分言之。若到炼神化虚时,只有一虚,而精、气、神亦归于无迹,更何有三田之说乎?[9]
刘一明认为三田并不是指具体的关元、黄庭、泥丸等人体穴窍,而是精、气、神三品大药所生之处,是无形无象、无具体方所的。相应于精气神三者已分的状态,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层功夫,故有三田之说;相应于精气神一体不分的先天境界,则三田只是一田,皆归于无迹,即无有三田之说。这其实就将丹田的意义从具体转向抽象,从后天转向先天,从现象转向本体。由此思路,则内丹学的炉鼎必然不再是有象的三丹田,而是“玄关一窍”。
以玄关一窍为炉鼎,是成熟形态的内丹学的基本观点。《金丹正宗》论鼎炉曰:
即鼎炉而论之,曰神炉丹穴,蓬壶神室,玉炉金鼎,黄房中宫,黄婆戊己,明堂虚谷,刀圭,玄牝,鄞鄂,若是不一者,即鼎炉之异名也。岂玄关一窍之外,复亦(按:“亦”当作“有”,参后文论药物、火候处,皆作“有”也)所谓鼎炉者也!
立鼎炉者何?即守玄关一窍。是窍藏于先天混沌之中,听于无有有无之内,父母未生此身,即有此窍,既有此窍,即有此身,所谓与生俱生者也。上不在天,下不在地,中不在人,即元始空悬宝珠之地,去地五丈之所,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非有非无,非内非外,上通锋宫而透泥丸,下接丹田而至黄泉,上彻下空而黄道中通焉!此即聚药物之圣地也。[10]
《金丹正宗》明确指出,内丹学关于炉鼎(鼎炉)有种种异名,其实都是指玄关一窍,而立鼎炉就是守玄关一窍。玄关一窍不再是后天世界中某个具体的人体部位,而是后天连接先天的桥梁,是从后天返先天的临界状态。玄关一窍不是现成的某个固定处所,而是一种炼丹时所要呈现出来的“虚无”的功能态,在这个功能态中人实现了与先天一气的贯通。《化书》云:“万物本虚,万法本无,得虚无之窍者,知法术之要乎。”[11]得虚无之窍,才能实现与万物本虚的本原状态相贯通,是各种修炼法术的关键所在。玄关一窍是“虚无之窍”,但又不是指纯先天的本体境界,因为它毕竟是“一窍”,在人身上有其功能表现,是炼丹时返本还原的根据地。《陈虚白规中指南》云:“夫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炁以生,实为神府,三元所聚,更无分别,精神魂魄,会于此穴,乃金丹返还之根,神仙凝结圣胎之地也。”[12]玄关一窍作为一窍,与人体有密切的关系,但说其为“身中一窍”,仍只是泛说玄关一窍不离人身,并不是说玄关一窍就局限于人体之中。《还真集》云:“玄关一窍,在人身中。肾上心下,肝西肺东。不偏不倚,独立虚空。非内非外,元始之宗。”[13]说玄关一窍“在人身中”而又“非内非外”,说明玄关一窍并不能简单地与人身中某个具体部位相对应,而是与“虚”相应的某种功能状态。
总之,玄关一窍作为炼丹三要之一的炉鼎,是精气神会聚之地,是返本还原功夫的生发地与根据地,是沟通先天一气的人体功能态,是后天返先天的桥梁与临界状态。内丹学对于玄关一窍有丰富的论述,玄关一窍是内丹学一个重要的主题。关于玄关一窍的意义,我们将另以专题论之,此处仅是从论述炉鼎的角度略述其作为炉鼎的意义。
二、药物
内丹学以精、气、神为三品大药,内丹学返本还原的修炼归根结底就是精气神的修炼,所以一般地说,炼丹三要中的药物即是指精、气、神。但如果考虑到内丹学精、气、神、虚的四层演化模型,则精气神本身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分别说的精气神最终在“虚”一层面得到了统一。一方面,分别说的精气神都源自于先天本体,而返本还原的修炼亦是要将后天分别说的精气神汇合为一,重返先天一体的境界。黄元吉《乐育堂语录》曰:“大凡修道,必以虚灵之元神养虚无之元气。此个元气,非精非气非神,然亦即精即气即神,是合精气神而为一者也。夫人要修大道、成金身,非得此真虚元气不能也。”[14]虚无元气也就是先天一气,它不是分开说的精、气、神,但又统摄了精气神在其中,是合精气神而为一的根源性的存在。故终极而言,内丹学的真正的药物就是先天一气。
《破迷正道歌》曰:“一点最初真种子,入得丹田万古春,先天先地归一处,混沌未分岂有痕。生发自然合圣理,缘来红花一色新,上下水火自浇灌,二炁交结产胎婴。”[15]真种子也就是真药物,先天先地、混沌未分,其实就是指先天一气。刘一明《象言破疑》曰:“丹经子书,所言采取药物,烹炼金丹,皆是先天无形无质之真,非世间有形有质之药,亦非人身有形有质之物。”[16]烹炼金丹所采取的药物不是世间和人身上的有形有质的药物,而是先天无形无质的真元之物,实际上也是指先天一气。
因为内丹学所追求的不只是世间法意义上的健身延年,而是要寻求永恒与超越的宗教性境界,故炼丹的基础必须建立于本体性层面的先天一气之上,从根本上说只有先天一气才能作为炼丹的真正的药物。《金丹正宗》论药物曰:
且即药物而论之,曰乾坤坎离,阴阳水火,砂汞铅银,父精母血,木液金精,丹砂水银,乌精兔髓,日魂月魄,青龙白虎,玄龟赤蛇,交梨火枣,雌雄黑白,婴儿姹女,若是之不一者,皆药物之异名也。岂先天祖炁之外,复有所谓药物者耶!
聚药物者何谓?存一点先天纯阳祖炁。是炁生于无形无象之先,聚于无极太极之内,父母未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未有此身,即有此炁,既有此炁,即有此身。此炁运行,周流六虚,形以之而成,心以之而灵,耳目以之而聪明,元神以之而运行,五行以之而化生。散之则混融无间,聚之则凝结成药,此即修炼金丹之大药。[17]
内丹学论药物有各种异名,但其实都是先天祖炁(即先天一气)在不同意义上的体现,所谓聚药物即是存一点先天纯阳祖炁。从内丹学返本还原的生命演化论来理解,则先天一气是精气神未分前的先天统一状态,也是后天精气神三位一体的人身运行、周流等种种功能表现所得以可能的依据。要实现从后天返先天的转化过程,就必须采先天一气,以先天境界转化后天的精气神,让后天的精气神再回到先天统一的状态中去。
先天一气是内丹学修炼的超越性的依据,同时又不是抽象的本体,而是能对人起真实作用的炼丹大药。黄元吉《乐育堂语录》曰:“天地间至无之内至有存焉,至空之中至实寓焉。人能于虚无中寻出真实色相,所谓长生不老之药在是,神仙不死之丹亦在是。”[18]先天一气本是无内无外的,但在作为炼丹的药物这一意义上说,又可分内药外药。“内药,吾身之元气也。外药,即太虚中之元气也。”[19]借助人身的参照系,无内外之分的先天一气在人体上的表现是为内药,在太虚之中则表现为外药。以人体修炼而言,就是要将内药外药合而为一,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内真外应,外感内灵,吾身之气与太虚元气合为一体,所谓真药者,此也,又谓人盗天地之气以成丹者,此也。”[20]这是从药物的角度谈返本还原的意义,也是在返本还原的视野中看药物的意义。
作为神气合一的先天一气,是元神与元气相交合一的统一体,其实不只有“药物”的意义,还有“火候”的意义;不仅有命功的意义,还有性功的意义。黄元吉说:“尔等须知火药二物,是先天一元真气,即《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是。性在此,命亦在此,大道亦无不在此。”[21]由此我们即转入火候问题的讨论。
三、火候
火候的原义是在炼丹过程中不同时候对火力大小的调控,犹如烹饪佳肴时对火候的调控。在内丹学中,意识的凝聚、观照作用好比是火,呼吸的调配作用好比是候(风),在适度的风火配合之下实现精气神的转化,即是炼丹的火候。火候即是在转化精气神的过程中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意识运用。《金丹正宗》论火候曰:
即火候而论之,日推周天,测潮候,按卦爻,用文武,准晦朔,定弦望,明抽添,互进退,鼓橐籥,秤斤两,体刑德,事沐浴,分三五,行姤复,若是之不一者,皆火候之异名也。岂元神妙用之外,复有所谓火候者耶!
行火候者何?顺元神妙用之炁,自然往来之道,是火发生于真精恍惚之中,熏蒸于四体一身之内,本无形焉,安有候焉?盖元神散则成炁,聚则成火,一聚一散,一升一降,循环往来,周流不息,与时偕行,与时偕极也。其于簇年归月,簇月归日,簇日归时,簇时归刻,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寅申巳亥,朝屯暮蒙,始复终剥。周历六十四卦,二十四炁,七十二候,二十八宿,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以为候。殊不知混沌未分之时,安有年月日时?甲癸子亥,又若何而推测?大抵真火即是元神之运行,元神即真火之妙用,真火随真息,真息炼真炁,真炁化真精,真精归玄关,元神发真火,真精结成丹,真息之出入,即真火之进退,真火之进退,即文武之抽添。皆本自然,初非攒簇。[22]
若详细论之,则火候有一整套繁复的讲究,如“日推周天,测潮候,按卦爻,用文武,准晦朔,定弦望,明抽添,互进退,鼓橐籥,秤斤两,体刑德,事沐浴,分三五,行姤复”之类,但火候之核心意义唯在“元神妙用”而已。因为无论是火候的哪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的能动意识的作用,最后都是要进入静定的状态,调动元神以观照之,这是所有内炼功夫的核心所在。就后天的气机运行而言,确有不同的节律,可以按一定的时刻、以一定的卦象去描摹人体气脉运行的规律;但内丹学并不局限在后天气机运行中作有为的功夫,而是要进入先天自然无为的功态中调动元神的妙用,此时就不能拘执于年月日时、周天卦候之类,而应变后天凡火为先天真火,真火即是元神之妙用也。
元神的妙用不是孤立的意识作用,一定是配合气而一同起作用的。在内丹学中,神不离气,气不离神,神行即气行,有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就有什么样的气机状态。所以元神妙用落实到具体的修炼成果上来,就是通过以神驭气而使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实现炼丹的目标。而要使元神起作用又离不开“真息”,真息又称胎息,是指先天的呼吸状态,在真息的配合下,元神的观照作用才能有现实的力量。所以,元神与真息的配合作用也称为火候,如《乐育堂语录》曰:“火即神也,候即息也。要以元神运元息,即绵绵不断,固蒂深根者也。”[23]
以神为火是内丹学的基本观点,但考虑到内丹学中精气神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某种意义上精气神也都可以作为“火”的一种表现。《太上九要心印妙经》曰:“以精为民火,以气为臣火,以心为君火。”[24]既然精气神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则人一身之中,精犹民,气犹臣,而心犹君,与此相应,神之为火乃君火也,则亦可说精为民火,气为臣火。神是一身之主导,但精与气亦对神有反作用,虽不具能动性,但亦可在“臣”、“民”的意义上影响身国之安宁,比照观之,亦可有臣民之“火”的意义。
前已言精气神为炼丹的三品大药,若精气神亦可称为“火”,则火与药之间亦无绝对的区分,可以相通为一。从后天分别上说,火是意识的能动作用,药是意识作用的对象,两者有明显的区别;从先天合一的境界上说,火即是药,药即是火,元神妙用即是元神自身,焉有所谓火候与药物之别?黄元吉说:“火是火,药是药,进是进,采是采,后天法工原是如此。他如采大药于无为之内,行火候于不动之中,此是火药合一,进采无分。”[25]到了无为境界,火药双忘,返本还原而归于一体,则无所谓进火采药之分。
“炼丹三要”是内丹学工夫论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本文综合考察内丹学文献中的相关材料,对道教内丹学“返本还原”理论视域下的“炼丹三要”做了具体的文献疏释与理论分析,是作者道教内丹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之一。
[1]元陈致虚:《上阳子金丹大要》序,《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第27册,第522页。
[2]元王玠(字道渊):《还真集》,《中华道藏》第27册,第696页。按:混然子所撰丹经,义理条贯,自成体系,无后天造作之迹,实默合造化,实有所证者,方克至此。
[3]《金丹正宗》,胡混成撰,《中华道藏》第19册,第688-689页。
[4]《修真十书》卷四,《中华道藏》第19册,第773页。
[5]《陈虚白规中指南》,元陈冲素撰,《中华道藏》第27册,第617页。按:作者称张伯端为先师,当是南宗传人也。
[6]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166页。
[7]《洞元子内丹诀》卷上,《中华道藏》第19册,第249页。
[8]《抱一子三峰老人丹诀》,元金月岩编,黄公望传,《中华道藏》第27册,第423页。
[9]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羽者等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第156页。
[10]《金丹正宗》,胡混成撰,《中华道藏》第19册,第689页。
[11]《化书》卷二,五代谭峭著,丁禎彦、李似珍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6,第19页。
[12]《陈虚白规中指南》卷下,元陈冲素撰,《中华道藏》第27册,第618页。
[13]《还真集》卷上,元王玠(字道渊)撰,《中华道藏》第27册,第696页。
[14]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25页。
[15]《破迷正道歌》,钟离权述,《中华道藏》第19册,第150页。
[16]刘一明:《道书十二种》,羽者等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第81页。
[17]《金丹正宗》,胡混成撰,《中华道藏》第19册,第689页。
[18]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187页。
[19]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14页。
[20]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25页。
[21]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14页。
[22]《金丹正宗》,胡混成撰,《中华道藏》第19册,第689页。
[23]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215页。
[24]《太上九要心印妙经》,仙人张果老述,《中华道藏》第19册,第1页。
[25]戈国龙:《丹道今诠:乐育堂语录注解》,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第32页。
标签:丹道(258)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