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功学::一个专业的气功网站!

如何修炼:心乱数息 心静听息

叁紫道人

张三丰: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八个字,就是下手功夫。调息不难,心神一静,随息自然,心静息自调,静久心自定。忽然神息两忘,神炁融合,不觉恍然阳生,而人如醉矣。
 
李涵虚:陆潜虚曰,调息之法,自调心始。凝神之法,自调息始。心愈细,而息愈微也。真息动而真炁生,真炁来而命蒂生。复命之根,养命之源,护命之宝,诚在真息而已。
 
黄元吉文集中没有讲具体的听息法,初学者不知如何心息相依。由陈撄宁前辈原注、田诚阳道长丰富的《庄子心斋注解》,去掉许多招招法法、弯弯绕绕,直指大道,极其高妙。谨录于此。
 
摘陈撄宁先生注解心斋心息相依大意: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不让他瞒过,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他,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记了,渐渐的入于睡乡。
 
摘自田诚阳道长: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不加任何意念,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入静的境界。
 
《庄子·人世间》原文:若一志,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听止于耳,心止于符。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此揭示了中华道家心斋的高妙义谛。借用听息,可以进入心斋的最高境界。
 
听息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不要胡思乱想。等到注意力集中起来之后,就可以用听字法诀。但又不是用耳朵去听,而是用心去听。这还是粗浅的说法,再深一层功夫来讲,也不是用心去听,而是用炁去听。到了这样的境界,耳听的作用早已停止了,心也与炁合而为一,没有后天知觉了。炁的本质是虚的,正因为虚所以才能容纳物体。只有道才能把虚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能够做到心同太虚,即是心斋的境界了。
 
1、若一志。当你开始做功夫的时候,注意力要专一,不要有杂念干扰。如果不能够把杂念扫除干净,功夫很难做到好处。
 
2、勿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注意力集中在一起,就可以开始做功夫,即是运用听字的口诀。普通人所谓听,本来是用两个耳朵去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可是这里的所谓听,就不是去听什么声音。。这样人们就会发生疑问了,既然说是听,必然应当存在去听的对象,如果说不是去听声音,那么要听什么?现在特别指出,起初下手就是听鼻孔的呼吸之气。凡是呼吸系统正常而且不存在障碍的人,鼻孔气息都不应当发出声音,这一点对于修炼来讲尤其应当做到,虽然说是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能感觉得到鼻中的气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细,即是双耳失聪的人,也能感觉到。
 
3、勿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听息功夫做得时间长久之后,心和炁已经打成一片,分不开了,此即丹经所谓“心在炁中而不知,炁包心外而不晓”的境界。这时的炁不是呼吸之气,,已经不能作为用心去听的对象了,不能再说用这个心去听那个炁。此时心和炁虽然团结在一起,但是还未达到混融的境界,还稍微有些知觉。继续深入做下去,自然就能做到完全无知无觉了。
 
从有知觉到无知觉这一暂时的过度阶段,与其说是用心听炁,使心和炁互相对立,不如说是以炁中的心,听心中的炁,使心与炁二者之间泯去裂痕、变为融合,即是心和炁同时在听、二者合而不分。此时虽然还是在说听,实际上已经不再着意于听,一切化为自然。成为自然的听,虽听亦是自然,是用无心而听了,因为此时心和炁已经合为一体了。
 
4、听止于耳,心止于符。初步下手做功夫,关键在于“一”字诀,即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的功夫。
 
等到注意力集中在一起之后,就要注重“听”字诀了。  随着功夫的进展,假如长久的抱着一个听字不放手,反嫌过于执著,所以最后要用“止”字诀。即是叫人不必着意于听了。此时的功夫已经逐渐入于混沌境界,心与炁合为一体,心中的知觉已经不起作用,心已合炁,炁无知觉。此时心炁合一的状态,虽无知觉,还有自我,筑基功夫到此完成。
 
5、炁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惟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从一、听、止三字境界,由浅入深,一步一步经历过来,进一步做到忘记自我,皆归于虚,才是真正入静,最后就达到了虚的高层次。进入这一层次,心与炁皆化为虚无,是从无知无觉,进入忘记自我,而后又从无我,进入空洞太虚的高妙境界。这个虚是从无知无觉以后自然得到的,不是有意识制造出来的。如果做功夫的时候,心里想着要达到虚的层次,反而离虚十万八千里了。
 
全部“心斋”的义谛,是由后天返还到先天,到此进入最高境界,已为先天。所以最后一步功夫,就要到先天境界之中去体会,虚与道合,是为得道。
 
《庄子·心斋》的义谛,在于直指大道。这已经超出内丹筑基所要达到的目标了,筑基之功只要达到第四步“心炁合一”的境界,就是筑基的最高层次,已经足够了。
 
最后一步“心炁入虚”,若无悟道功夫为基础,恐入空亡境地,反为修炼之大碍。
 
陈撄宁:《庄子心斋说》一段下手重要功夫,自古到今,凡注庄子者,皆未见有象我解释得那样明白。昔贤诗云:一言半句便通玄,何用丹经千万篇。即指此道而言。若后世所传鼎器栽接之术,麻烦之极,岂是一言半句就能领会?术则繁难,而道则简易,此术与道之所以分。
 
调息时之呼吸,如平时之听其自然?抑或深呼深吸,直至下丹田?答:听其自然,就是调息最好之法。不可用深呼吸,若常行深呼吸,非但息不能调,恐怕还要弄出毛病。
 
注:当功夫到一定水平时,在每一次功修中,也都有炼精化气、练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全程功夫在内。这一点请十分注意,而非仅仅是这一年是筑基、下一年练精,下一年是练炁,再一年练神。
 
张三丰《玄机直讲》:静功在一刻之中,亦有炼精化炁、练炁化神、炼神还虚之功夫在内,不独十月然也。即一时一日一月一年亦然。
 
坐下闭目存神,使心静息调,即是炼精化炁之功。
 
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来,内中静极而动,动极而静,无限天机,即是练炁化神之功。
 
如此真炁朝元,阴阳反复,交媾一番,自然风恬浪静,我于此时将正念止于丹田,即是封固火候。
 
到此乃是真空真静,打破虚空,与太虚同体,为炼神还虚之功。年月日时,久久行此三步功夫。
 
李道纯《中和集》:初关身不动,炼精化炁。中关心不动,练炁化神。上关意不动,炼神还虚。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到这里精自然化炁,炁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虚,与太虚混而为一,是谓返本还原也,长生久视之道,至此尽矣!
 
陈撄宁《答止火》:炼精化炁,乃以元神练元精。练炁化神,乃以元神练元炁。炼神还虚,乃以元神自练。炼神就是止火(止后天的心火、意念),不见一点火性。若不肯止火,则炼神功夫即无下手处。
 
上乘功夫,本不分段落,一刻之中如此做法,一日一月一年,亦是如此做法,三年五年十年,亦是如此做法,所以称为直截了当、简易圆融也。

标签:听息(4)

登录评论 (已有 条评论) 点击登录

评论列表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