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上玉皇心印妙经》云:上药三品,神与气精,精气神彼此作用互存,或精化气,气化神,或神化气,气化精,不断循环施化流行于吾人之周身~只要吾人具有此三物,则人的一切功能系统可运转不息,人便可以康强健壮,便可以不死,若此三物减少,则衰老,病弱死亦随之俱来。人,口、鼻之饮食以及呼吸等,皆不过是欲保养此三宝。
众所周知,我们健康人的心脏都均匀跳动,以及大脑神经都能不停地运转,以及一切功能系统均都有条不紊的运转不息,以至于细胞的分裂。现代科学力求证实和寻找的是什么一种能量使人之一切运行本能得以进行,那一种最原始的推动力量来自何方,在我国丹道修炼学来看,这一切吾人所具有之循环施化功能皆来源于神、气、精三宝。
其间,又有先天三宝和后天三宝之分。先天三宝,即是先天真一之炁,先天真一之精,先天真一之神,而所谓一分为三者,实则皆是一物,并无区别,先天真一之炁,即是先天真一之精,亦是先天真一之神,异其名而同其实。大家在丹道实修中将会深刻体证到此一点,也只有体证到此点,方算真正进入了丹道门坎。故此在丹道实修中,根本不存在以后天神识去领气,等等之说。因为神即炁,炁即神,神又何须领炁,炁又何须神领,神炁本来就是一物。
只有后天三宝才有区分,称为呼吸气,思虑神和交感精,常人所用躯除疾病维持吾人正常功能者为后天三宝,所谓顺则凡,即是以先天三宝转化为后天三宝而为吾用之,最后,又似无根之浮萍,其身中三宝反被外物所盗,所谓逆为仙之修炼家所用者,乃是反使后天三宝氤氲团结,化用一炁,转为先天三宝,然后凭此先天三宝为根,为依托,如磁吸铁,遂感而通,抬摄收积太虚清阳之炁,以期补充吾先天三宝之根本,并强壮后天三宝之能力,故丹经云:“先天不得后天,无以招摄;后天不得先天,无以变化。”
太和玄功之目的亦在于逆返后天三宝,为先天三宝,因此外在之姿式动作并不太重要只求行者能够做到身体中正、安然,四肢百骸松静舒适便可。
一、太和玄功修炼之外在身法
太和玄功外在形式或采取坐、站、卧、行皆无不可,关键在于神气合一,神气相抱,形神相守相融,身心相守相融而已,兹将各姿式外在形式分列如下:
(一)坐式:A盘坐式:此式不宜结跏跌座,因长此跏跌双盘,势必造成上、下盘气血不畅而百病丛生。初学或青壮年人,因身体效为强壮、气血充沛、又加之每次练功时间不长,故初不觉其危害。待双盘时间延长或年老体虚,气血衰弱之时,其双盘危害不期而至,君不见许多寺庙长年打坐之僧众反较常人寿较短。故此炼功者不宜双盘,散盘就可以。但必须坐于带有松软之垫子上。关键又在于要做到头颈、脊柱皆中正放松,全身各处彻内彻外,上上下下,皆宜松静舒适。然后两手掌分放于双膝,或双手结太极印覆盖相抱于下丹田。B平坐式,平坐于凳子之上,但凳上需垫有绵垫,小脚垂直于地面,关键在于要做到头颈脊柱中正,其要点如盘坐式。
(二)站式:A无极式,双脚、双腿并立,双手自然下垂于两腿外侧。B太极式,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于两脚外侧或双手结太极印相抱覆盖于下丹田。
(三)卧式:A、仰卧式,双脚双腿分开伸直(略带曲意)与肩同宽,头颈脊柱中正放松,抑睡须躺于带有松软垫子的木板床上,双手抱太极印于肚脐,其中头可置于枕上,但勿须太高,以合适为度。B侧卧式:一手曲肱枕头,手掌置于耳窍下,但食指与拇指须分开来置于耳窍之下,以便耳窍不受压迫,另外一手置于胯下两脚之间或抱抚于肚脐,两脚亦成一伸一曲之状,不使其相互叠压,唯左手伸者,则左脚须曲,右手曲者,右脚则伸。
(四)行走式:全身须放松,万虑皆须去,唯使心神寄托于缓步徐行之中,不可再有浮思杂念,如此怡然自得,如行云端,双目似闭非闭,如醉汉行步,什么都不考虑,不持心,似有微微醉意,怡然自得,周身轻飘飘如行云端,何持此氤氲恍惚之态即可。如此神不外游,自然归于炁,自然神气相抱,而身心相依。
二、外在身法修炼之要点
(一)双目垂帘:初修之士,因神不静,若睁开双眼,各种念头即与之俱来,不利入静。如全闭双眼,又因神不清,身中后天阴浊太重,又易落于昏沉。故此需要微闭之法,功家称之为垂帘。具体心法如下:双眼无力地垂下眼帘,而外界事物仿佛双眼一般亦随之俱去,红尘俗事只在低眉之间,生死轮回仅垂帘之际,采用如此心法,如是外界俱忘,万念皆泯,双眼虽能看到眼前之物,但又不能辨别清楚,只是模模糊糊,如同虚像,如梦如幻,俱不真实,恍恍惚惚,杳杳冥冥,心中留此境界而守其虚致其静即可,以上是垂帘之心法。
(二)舌顶上腭:轻合其齿,微抿双口,舌尖反卷,以舌尖底面,轻舔上腭两个小窝处(天池穴)以此沟通任督。其心法,行者轻舔上腭,如婴儿吮乳之状,依依不舍,昏错默默,全然不晓外界之事,全然不想其它念头。
(三)调身松静:首先要做到身正,身若不正,则气血不通,经脉凝滞,故须头颈虚顶,脊柱中正,但若只求中正,则莫免失这僵硬呆板,仍是气血不畅。故又须放松,具体做法:乃是在身正的基础上,使双肩顺其自然下垂,再松腰,松跨如此自然可以获得中正放松之效果,我们炼功者首先就是要做到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不良动作姿势,使之中正放松,便于经胳通畅而利于长期修炼下去,如若脊柱不正,则会压迫内脏,长期下去,易造成五脏六腑之气不调而生病。
(四)双手掐诀:太极印诀,男子左阳右阴,故左手抱于右手,而左手拇指须放于右手虎口之内,这样两手拇指交叉,两手其余四指相叠相抱,就形成了一个太极八封阴阳连环之状,此时修炼者之双手譬如电之正负两极相连,自身阴阳二炁自然沟通,使之阴阳平衡,利于入静取得功效。
三、修炼之时间安排及其它事项
初次炼功,每天一般应保持在一个小时左右,并且早晚各一次,随着功修进展,须逐渐增加时间,一次比一次时间增加,直至增至每次修炼达2个小时,并且早晚各一次,一天共4个小时的修炼,或一天三次共6个小时的修炼,对于业余修炼者而言,以上时间安排已基本足够。
对于专业修炼者,则须酌情增长时间,最初每次为半小时,一天于子、午、卯、酉四正时各炼一次,因为此四正时正是阴阳二炁相互消长之时,故此,于此时行功,便于体察体内阴阳二炁之变化,以增加炼功信心,且此四时又多在工作之空余,便于行者自我安排。
又须知丹道修炼者的人生观,也就是最为积极向上不甘为造物者所弄的人生观。故时刻要有不断向上进取之精神与毅力,使吾之精神面貌不断有所升华,每日不断增加进取向上之毅力,不可使吾之心神稍有懈怠情绪。故专业修炼者,待每次能静坐一个小时,每日能行四次之日,须以二日为一基本单位,一次比一次增加一分钟的修炼时间,这样每两日增加一分钟,一年即是增加180余分钟,再加上原来每次能静坐的60分钟,于是,修炼者每次就能静坐4个小时,每日如炼4次,即是每日能静坐16个小时,如此递增,修炼者5年以后,即可一次静坐15个小时,如此之后,修炼者勿须每日行动4次,只需每日行功静坐一次,并以静坐代替睡眠,而白天仍可照常工作学习,修炼者还须知道,吾人之生机阳炁均与天地之机相应,每日皆按时发生,用以维护吾人之生命,但一般人由于欲念纷芸,迷于外物,不得清静内返于自身,故极难体察此先天造化,逐使此先天造化转为后天之机,且被外物所夺时,我们方至察觉。如:体内真炁于子时发动,我们不能觉察,唯至寅时,因阳旺盛,故冲撞心气而使吾醒来一次。或体内真炁极细微之内动转为后天气之外动,使外阳勃举等等,吾只有待此气机成形为后天时,吾人才能察觉。
唯我修炼家行神气合一,清静虚无之法,故能体察此机,且不使其转为后天,并不断用法积累利用之,最终改造升华吾人之生理结构。吾人每日子时,一阳初生,阳炁自尾闾起,丑时二阳来临,冲入命门,寅时三阳开泰,阳炁旺盛,冲入内肾,继而进入内肾与阳关之间,而欲冲阳关而出,此时不老不嫩,采药正当其时,故此即使不炼功者,平常之人,也多在此时醒来一次,故老年病弱之人又多在此三时病逝,皆因身中仅剩的一点阳炁,于斯时发动,又不知采取,逐使此机转为后天被天地万物所夺也,因此,专业修炼者更应以此三个时辰为修炼之要。
若待阳炁散失,或落入后天,则难为我所用也,因为阳炁至四时卯时,已是阴阳相胜,阳中有阴之时,不似三阳之阳炁纯厚,及至五时辰,六时巳皆已是生中有杀后天之气多于先天之炁,及至午时,即是吾人之身体内阴阳二炁升降消长互递之时,吾也可借此行功,体察阴阳二气之动静,增强练功信心,此时身中之气机已经以阴气为主阳为铺。至如到五阴戌,六阴亥之时,此时,乃吾人身阴阳二气相交默会于中宫之际,阴阳二气不再向前时运转剧烈,而是默会中宫,氤氲蕴酿。
若修炼者于此时行功,则易入于混沌,使心、肾二气相和、相融,心气下降,肾气上升,二气氤氲,至子时之际,阴阳二气氤氲又育养产生出新的生机阳炁。故此平常之人须于戌亥二时睡觉且又须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时未能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则身内阴阳二气很难氤氲蕴酿出新的生机,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调节的天然时机,故第二日醒来,皆神疲体倦,仍然贪恋睡眠。故此,又不能于寅时起来锻炼,使吾人之炁机白白消耗,不为我用。
故此说修炼者又须重此戌亥二时,使吾人身之阴阳二气能充分调和氤氲蕴酿新的生机。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时需睡眠休息,这皆是因为通过睡眠休息使吾之形体阴阳二气不再向前时运转剧烈,使之主动转入混沌状态,使阴阳二气默默含情交汇融合,育养新的生机,以供吾人身体运动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后有焕然一新,如蝉脱翼之感觉,这也就是利用人体戌亥二时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时辰修炼安排之要点。
若修炼者于此时行功,则易入于混沌,使心、肾二气相和、相融,心气下降,肾气上升,二气氤氲,至子时之际,阴阳二气氤氲又育养产生出新的生机阳炁。故此平常之人须于戌亥二时睡觉且又须睡好,至第二日方有精神。若戌亥二时未能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则身内阴阳二气很难氤氲蕴酿出新的生机,由此失去了人身自我调节的天然时机,故第二日醒来,皆神疲体倦,仍然贪恋睡眠。故此,又不能于寅时起来锻炼,使吾人之炁机白白消耗,不为我用。
故此说修炼者又须重此戌亥二时,使吾人身之阴阳二气能充分调和氤氲蕴酿新的生机。为何人都少不了睡眠,或在疲倦时需睡眠休息,这皆是因为通过睡眠休息使吾之形体阴阳二气不再向前时运转剧烈,使之主动转入混沌状态,使阴阳二气默默含情交汇融合,育养新的生机,以供吾人身体运动之所需。故此,吾人在醒后有焕然一新,如蝉脱翼之感觉,这也就是利用人体戌亥二时的道理,以上就是一日十二时辰修炼安排之要点。
其它注意事项:
①心情大起大落时不可行动,须心静平静后方可行持;
②雷雨大风之时不可行功,避免惊醒元神,忧乱气机;
③过饥、过饱时不可行功。
四、太和静功筑基修炼法
《黄帝阴符经》尝云:“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故此丹道筑基全在一个“静”字而已,太和静功之目的亦在于要修炼者能做到身心的彻底安静与休息,大脑神经停止一节思索之活动而处于大休息之状态,身体各部分也彻彻底底彻内彻外的放松下来,而不存在局部之紧张,要做到周身放松和协无有滞碍。然后做到纹丝不动,身如木石,处于大休息,大放松,如此方可谓真静,如此就算达到了太和玄功之要求与目的。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运转,未曾有一刻之清静,大脑神经高度紧张,各种念头均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而吾人身体也未曾做到一刻之清静轻松,总存在一定部位之紧张,均未能达到太和静功中松静之要求。
即使是在睡眠中,身心也未达到太和静功中对于静之要求,一般人在睡眠中,大脑神经由于惯性使然,仍在动作运转,犹在思考各种问题,万念纷芸,乱糟糟一团,热闹得很。故此我们在睡眠中,有各种梦境产生,在梦境中亦有喜怒哀乐,亦有金钱名利、权力之纷争,与醒时无异。因此也谈不上大脑心神的真正休息。至如身体,一般人在睡眠中,虽躺在床上,也未能彻底放松,身体总有局部之紧张,且一般人睡觉姿势不得宜,反生出一些弊病,因此,在睡眠中,我们身体也算不得上真正之休息。
而唯有修炼太和静功,才算真正身心的大休息,也只有做到此点,太和静功才算真正做好了,掌握好了,太和静功就是要修炼者做到身心的彻底放松与休息和清静,故此,真正丹道功夫做好了,是完全可以代替睡眠的。
不似彼气功家在修炼时,仍抓住念头不放,什么观想、意想,在身体内玩各种花样,使吾之心神不能保持一刻之清静与安宁,使吾之气机不能保一刻之平和自然,这样无异于火上浇油,须知无论什么恶性意念良性意念,皆是后天意识之作用,其间并无二致,何能做到“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意静心纯,大定真空哉。”现具体阐述太和静功之修炼法。
1、损止入静法
《道德经》云:“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所谓损者,在太和静功修炼而言即是减少念头,减少一节负累,减少一切心理负担,减少不必要之人际关系,等等此须分两方面而言之,其一,于具体静坐时而言,修炼之先,要把须要做好的事情事先办好,须要考虑好的事情考虑好,以减少心理负担与牵挂,以免到静坐时又牵肠挂肚,两相失误,而且能够专心专意,又有足够的空余时间去修炼静养功夫,这样心中不抱负担,用“损”法减少各种静坐负累,然后方可安安心心,无牵无挂的去正式静养炼功,这样行功之先就杜绝了诸多不必要之烦恼,杜绝了杂念产生之根源,自然易于入静。
以上是仅局限于实际开始静坐之时的“损”法,但是,损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个方面,须知修炼一事并不是炼功时就静一静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间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静之心态,毕竟对于大多数炼功者而言,炼功之时间远比平常工作学习应酬之时间少得多。若只炼功时才静养身心,而在平常之际又放纵念头,大喜大怒,大悲大恼,岂不把炼功时积累的静养功夫冲消无余。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损?若以“清”为标准:
①生理上,须饮食清淡,少吃荤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为主,当然也要注意营养;呼吸的空气要清洁,性生活上青年人要节制,中老年要需戒绝;行功期间烟酒更需戒绝,不可做强度极大的体力劳动等事。
②心理上不可异相天开、妄念不断,不可对某事物太痴迷,所谓玩物丧志也,如此等等。若以“少”为标准而言,则须减少各种不必要之应酬,不必要之知识,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头意识,使心尽量做到无牵无挂,坦坦荡荡,平和安然。
以上损法修炼务必在生活中也锻炼运用得纯熟自如,凡可损者,皆随时损之,去之,以尽于无为也。
以上损法并不能完全减除杂念意想,因为大脑神经运转,思考念头起伏,已成惯性,平时犹未觉察,一但入静,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静态,故反而能体会到念头之起伏,杂念之纷芸,因此,必须接损之法再用“止”法。
何谓止,止者,停止,停顿之意也,在实际太和静功实修中,待用损法以后,念头已较少,然后,这样前念已过之时,使吾之心神意识突然打住,停止于静止之态,这样前念已灭,后念不生即得清静。然后守此清静,止于此清静之地,心中亦微微有丝醉意,感觉五官六识混同一体,自身心神如婴儿熟睡般恍恍惚惚,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仅仅只用于太和静功修炼之时,必须把“止”字法应用到生活的极细微处,把“止”诀用得纯熟自如。须知功夫之长进,关键就在于修炼者平常日用之际的修心炼性之工夫深浅如何耳!
“损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犹如两人在吵架难分难解,闹得不可开交,旁边添上一个强制劝和止念之人,三人闹作一团,固能保一时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2、导忘入静法
所谓导者,乃顺心中念头起伏自然把这个念头引向清静之地,炼功伊始,可以想象万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虚无,空空洞洞,也可体察身边各静止的物体,眼前的空虚,体察观照这静默之机,如此之后,再反观于自身,使吾之心神与这静默之机契合,自可获得内心世界之清凉宁静.
必须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为此法虽是有为,其实无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贵在有意无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机趣,因为所谓“导”者,并不是又产生一念头去引导原来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许念头顺自我起伏之自然而归入清静之地。
心中虽能清静,但终究还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时,有些初学者也许还有微微杂念。故必须接着用“忘,就是把这所有之念头忘得一干二净,甚至把这“清静”之念也忘得一干二净,不知己在行动静坐,如同无心之人,诀曰:“忘其精相合其细相,忘其微相,合其无相,忘无所忘,寂无所寂,浑然无我,湛然常寂,与道合真”。杂念来时,用微意收归于“忘境”之中,一忘,念自无。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领会,忘者,非枯木顽石之寂静之忘也,乃是将杂念之境移入更高层次的清静之静,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静之境界与杂念相合,然后如火炉雪般化掉所有杂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层层递进,直钻至无相之相,后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气、忘声、忘相也,合者,合于虚,合于清静。
忘字还有一层含义,即随修随忘,不可执着于眼前之功修,达到这一层次,要打破这一层次,进窥更高层次,故曰:随修随忘,得得失失,皆负之东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进。
以上导忘法乃微意之法,贵在有意无意行之,效之损止有意法,较高一筹,譬如是一个强制劝和,一个是用巧妙手段。
3、顺其自然入静法
顺之法,乃顺其自然也,即杂念来时,任之来,去时,任其去,顺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也不意守,唯稳坐身形,一动不动,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无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种杂念,皆成“假想、幻境”。我心自如不动,杂念自然无活动之根本源动力,最后仍归于自心,其中将猛然一觉,杂念全无,即得清静。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头,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动,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动相助之力,自然也归于宁静。
此法只求清静,不论其它。须知,静坐与念头原是两回事,念头并不会影响静坐,你只要一门心思静坐,其念头也会自然归于无,归于宁静。此法乃无意之法,效之于“导忘”更胜一筹,此法即使无特别功效,但绝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人人皆实用。但也有其缺憾,当恶念产生时,必须用“损止导忘”诸法断然去之,不可姑息养奸,免得一放纵而碍功修,还有一缺点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坠入昏觉,终究一生,毫无所得,故此行此法前,应需睡足后方可做功。
4、小结
总之,以上之法,各有针对,各有利憋,相比较而言,顺法乃上善之法属无意范畴,导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损止次之,乃有意之法。修炼者需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而运用之,如一法可入静,则用一法可矣,不可画蛇添足,贪多务奇,大道在于清静,贵简也。如一法不够,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运用之。
5、太和静功修炼要旨及验证标准
《黄帝阴符经》云:“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以至静之道”。丹道以“静”入门,且丹道所有层次之修炼皆与“静”功有极大关系,由静方能反夺造化,尤其绝大多数人是动特别多静极少,因此筑基口诀在“守静”而已。太和静功之所有目的是使修炼者能做到身心的彻底的安静,大脑神经停止一切思维活动,身体不存在任何紧张,周神松和,全身纹丝不动。人之整个身心处于大休歇层次。
但是,我们的生活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运转,未曾有一刻之清静,白天神经高度紧张,各种念头,明的,暗的,不期而至,莫能定止。肉体之每一处肌肉、筋骨不是此松彼紧,就是此紧彼松,或是处于散漫的神气分离,无有一刻达至松和寂静之休息状。即使处在睡眠之中,大脑也未曾有一刻之清静,总有一处神经在运作,而产生梦境,喜怒哀乐,与醒时无异,同时肉体也在暗中劳作,因此普通人即是处于睡眠之中,仍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休息,只略比醒时清静一点而已。
太和静功就是要修炼者做到身心彻底的休息、清静,在清中培补后天亏损,使后天三宝转为先天三宝,从后天返入先天境界,其中虽略涉命功炼炁之法,也不过静以主之也,如何验证行功效验呢?因太和静功之目的是休息和清静,故最基本之效验是行太和静功一小时,相当睡足四个小时,这时行功初级阶段之效验,到高层次时,完全不需睡觉,以功代睡即可,更有一起其它奇妙反应,则需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6、太和静功之层次
太和静功关键在于“和”字一诀,以“和”入静方达真静,方可产生造化和生机,非枯木顽石之无念顽空静态也,怎样把执“和”字一诀为入静之至要,“和”有三层境界:一,形和,周身舒适不丢不顶,不散不僵,头脊中正,全身做到中正舒适而能耐久为宜。二、念和,心不动而念和,念和则炁畅,随之念起念灭,我心唯如如不动,心情不起波,外不闻不视,内不执不忘,随息出入不生它念。故曰心不动而念和,念和则气畅,气畅则形体更加通畅松和。三、太和,一意不生,自然而然,自造自化,五官感觉浑同为一,七窍相通,身心不存,此谓太和,入于丹道之门矣。
静之层次:一曰形静,身体一动不动,身不动为炼精,二曰识静,粗细辨别意识基本不存,识不动为炼气。三曰念静,此时,有觉无念,但还有“我”之存在,心无任何情绪波动,心不动曰炼神。四觉静,不知有我,觉不生曰炼性,到此,无动无静,无人无我无物,全体泯通为一。此方为“真静”,才算入于虚无先天之门,以后的做功,在先天中体会即可,以上对静功四层次的分法为一般之情形,为方便说法而使修炼有所凭依,在实际修功中,不一定按此次序递进。
7、日常生活处事入静止念之法
(一)事来则应,事去则忘,静心应之,当做一事情,要全心身投入,不可三心二意,关键在于‘认真专一‘,不可生它念。做一件事,要尽量做到完美,以免心中有所牵挂,但又不可执求完美,认真一心而已。丹经云:‘守心如一曰真人‘。故别小看了这认真专一,实是入静之妙方,大道之内涵也。平常中出非常矣。如何做到专一,诀云:“不思前,不忆后,执守现前一刻”,诀又云:‘观照现在而超越古今‘。做一件事时,情绪不可起伏太大,如果杂念实在太多,则可用前四法灵活运用于中,事情过去后,能忘则忘,不可挂在心头,尤其是不好的坏事,更应忘掉。
(二)得之下喜,失之不忧。一般人的心理,得到一件东西则欢天喜地,失去一件东西则忧伤,得失之间感情随物而起伏,自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而不自知,自心无主,都受上外物所支配,其实,得失是相对,祸福是互为要基的。修炼有成之人,自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修行者应当跳出世欲圈子,不为外物所局限和迷惑,身在尘世忙忙碌碌,而心在虚空,清静自然。
(三)谦虚谨慎,诚信敬人,大道贵简,忌烦,谦者才能与人乐,虚者才能纳万物于胸中。谨慎则避免小人迫害,道经云:‘水利万物而善下‘。修炼要时时保持谦下的态度,不论对任何人,都不可自高自大,这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不是一种软弱的表现,而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旷达胸怀,日常更需诚信待人,答应别人的事,则一定要做到。否则,一定将在功修之中留下阴影和滞碍停止不前。
总之,日常生活中的修炼与专做功夫同样重要,因吾人毕竟生在现实中,定要解决衣食住行及应尽的人生责任和义务,大道为公,善与人同,道无所不在。日常心法是保持及精进功修的关键。丹经云:‘打坐不打坐,心静即是坐‘,‘应万物而其心寂然‘。
五、太和玄功炼炁筑基法
此为太和玄功修持第二步,待前面三法诀基本掌握,并达一定层次后,方可行持此步之功诀,经过‘损止,导忘顺‘之训练,吾人之心已基本处于平和安静之态,但须知我们的心神若停止下来,由于惯性积习使然,势必又静久思功,对初修者而言,此动则为妄动而杂念横生,心随物转,清静后,在外物诱惑之下又妄动起来,如是又清静,如是又妄动,反反复复,无有了时,吾人之心神势必不能长保清静,如何使此清静长保下来并不断提高呢?这就是必须在吾人心神清静安定后,必找出一个依凭,使心依系于此,如同被锁之猿被系之马,不能反复而再加燥动不安,这样静定工夫自然能层层递进,最后连‘清静之心‘亦清静了。
但是最好的依凭莫过于呼吸,最好之方法莫过于心息相依,所谓心息相依法在于心随息转,呼吸代表人之命,当经过损止导忘顺诸法的修炼后,杂念全无,甚至形体也不存在,唯一感觉到的是呼吸,如婴儿刚生下时无任何意识,首先是大哭一声,而体现到呼吸的存在。实际上,自吾人生下后,无论怎样,最先体验到的最基本的自己的起初存在为身体、呼吸,过后才是其它觉受,故此心息相依法最利于入静,最利于系住心念,何况听属耳,耳属肾,呼吸属肺,肺为金,肾为水,而金能生水,水能养金,而听为内听,故肾水将不会外漏。故而心息相依之初步,乃有听息之存在,心息相依之法也甚为简单,待调身做好姿势后,用‘损止,导忘顺诸诀清静以后,使吾人清静之心神与呼吸配合在一起。
心随息转,顺呼吸之自然,随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只跟着呼吸走,自心绝不可作主,应以心为臣,息为主,切切不可以后天意识调节呼吸,应去尽一切后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脑神经处于休息之状态,只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运动控制吾之心神。所谓心息相依,在于虚心以听炁之往来,心为臣而息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后天浮躁性情,各种识神之凡火自然平稳绵绵,细细深长之呼吸所冶炼,由此逐渐去掉后天一切凡火,不具一丝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吸入清气,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纳,否则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心随息转,顺呼吸之自然,随呼吸之一出一入而一升一降,心意只跟着呼吸走,自心绝不可作主,应以心为臣,息为主,切切不可以后天意识调节呼吸,应去尽一切后天心神之作用,完完全全使大脑神经处于休息之状态,只留下吾之呼吸原始本能,完完全全由呼吸之本能作主,使呼吸之运动控制吾之心神。所谓心息相依,在于虚心以听炁之往来,心为臣而息为主,心依息而立也。如此后天浮躁性情,各种识神之凡火自然平稳绵绵,细细深长之呼吸所冶炼,由此逐渐去掉后天一切凡火,不具一丝火性。但行心息相依法之先,宜先深呼吸,用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吸入清气,如此二十一度即可,切不可多吐纳,否则反而吐出身中元炁也。
六、太和玄功观光法
修道炼丹者无非悟真,悟者,吾心也,真字中间为目,真者观也,照也,吾人心的性之所指也。且真字从匕,匕为‘化‘为剑,太上云:‘吾从无量动中来,以观心得道。‘无观、无照,何来修丹,修丹须先炼目。收心离境,聚性止念其机在目,二目乃丹功枢机,内视、采药、烹炼、养胎及至出神等等,均以目为机。我们人类任何思想和技术及对整个世界的看法,都是由观察而来,因为有此一观,才有了人类之社会发展,而在人身之中,集中体现‘观照‘之意的则为双目,有的丹经云:‘除一双眼外,余皆属阴质。‘耳鼻舌身肤虽含有‘观觉‘之意,但偏于阴。所以,眼为性之外在表现,人身小天地,这一小天地之日月就是双眼,有此双眼神光照之,才能蕴育生炁,就如大地爱太阳照耀,植物草木才能生长,故修真圣典《阴符经》云:‘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六书云:‘人受气以生,目为最先,为神之所聚‘。
胚胎在母腹时,五官中眼睛最行先生出,炼目方能聚炁成丹,炼目并可收心,三丰真人云:‘识得此机,便见真机,识得此机,便知息机‘。所谓真者,于丹道说来,则是与双目中炼出一个‘真‘。此真者,称为‘真意性光‘。丹经云:‘眸光所到皆为真意之所发‘,此目光乃神光,其中含有元神之真实妙用,非凡人双目有识之光也。吾门观化,最讲双目之修炼,炼炁修命先需炼目。炼目即是炼性,因人之性宫处于眉心之内,而双目更是性之外在集中表现。
凡人用眼看事物,随便任(非用也)眼一观一照,来不及别此事物为何的一瞬间时,此即为真意所发,因不是有目的、有意想、有计划的去看某物,于层次境界来说,此观此光非因缘而生,故可称为性光。人的耳之真意神也同其理。如镜子之无心而照,过不留痕。普通人由于欲念纷纷,此观此照立刻变为有识之观,而不为照,其机不可得矣。光有识尚何有光哉,镜有影已无镜矣,是故本门有观光之一法,用于修性,使人炼性有所把持,而不至落入浮泛无根的地步。
其诀曰:‘似照非照,不照而照,无心而照,无观无照‘具体行持方法,待心中基本平和安宁后,将心意自两眼角收拢至眉心处,再将集于一点,后观照于眉心前一二寸处之虚空,微微见之即可,不可太用心,更不能用心看,似存非存,似看非看,静功深者,眼前将现出一片白光,待洁白一片,稳定不动,则可用微意,双眼收摄此光,观照丹田、或全身或内炁之运化。观化同时进行,心息相依之法与观光综合运用,此光之颜色度,稳定度,体现了心性入定的程度,光圆者,则说明行者入于大定,功中杂念一生则此一光立刻消失。但是行者千万不可用后天意识追求此光。虽然用后天意识刻意追求,也可出光,但此光为光触幻景,不为光,所谓观者,乃无心而观,无心而照,有光无光皆不必放在心上,不可著它,庶几如中天宝月,光耀太虚,丹经谓之曰:‘性光‘,此性光乃吾人之性的外在表现也。
另:用观光亦可收心,稳定此光行往坐卧不离这个,心一出便用双目收来,观于鼻,再观下面之心,乃至丹田,此乃回光返照之诀,诀云:‘一出便收来,收来立放下,放下复能安,能安即生悟。‘此观光收心法至简至易,至深到妙,关键在于行者能领会‘放安‘之诀窍,此实乃自然而然也,非勉强可到达和领会。
修炼者更应注意的是,所谓观照丹田,或全身或内炁之运行皆乃自然而然,功到自然如此的事情,切不是后天意识而为之,在后面笔者将论到此点,而且观光与心息相依是二而一之事,看似乃两种修炼之法,实际上行者在修炼中,两种方法皆须用上,两法即是一法。
七、注意事项及其它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饥渴,则可静心吐纳服炁,自无饥渴,患病之时,也可用微意以炁攻之,自然炁到病除,种种效验,日久自知。
2、习此命功,定要在干净的开阔之地,空气要清新,树木要众多,无声音,且无其它干扰。如条件实在不具备,则可在一无干扰的静室内行持,但是一定要做到空气清洁流通。
3、此炼命之法,一定要结合动功修习,动静之分配则是,七分静,三分动,炼完静功后,即接行动功,动功收功时,必行一会儿静功方可再做其它事。动功以太极拳为最好,形意拳次之。
4、养气期间,尤其对于老年人,各种香辣、酒烟、荤腥等刺激性之物应当戒绝。食时,七分饱即可,过饥伤气,过饱伤神。
5、不可当风练习,炼到好处时,更不可见风。
6、炼炁期间,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话最宜少说,言多伤气,少逸乐和交接人事。
7、炼炁期间,更要注意修德,时怀善心,德正则心自安,心安则气自顺而无微不透,否则,功修不前,更有退转之患,慎之!
八、命功辅助筑基法
1、退符之法
做功之时,因需用心神,心属火,故曰‘进火‘。收功之时,称之为‘退符‘,即用文火封固,放下心来,巩固炼功效果。
①放下抵住上腭之舌头,再缓缓松去诀印,待心神恢复常态后,用双手干洗脸36次;
②接次,捂住耳窍,不使漏气,再以双手十指按于脑后,双手食指压住中指,再以食指往下叩脑勺,连做36次;
③两手捂住左右双眼,手心发热更好,然后两手心揉动双眼,先由内向外,再向外向内,内外各十八次,再缓缓睁开双眼;
④接下叩齿36次,先叩腮齿,后叩门齿;
⑤后用两手食、中、无名三指相对按于心窝部位,手心向内,慢慢揉摸36次,先顺时针18次,再逆时针18次;
⑥接着用此六指从上至下腹推摸21次;
⑦再以两手相叠,男左女右,先顺时针揉动丹田,然后反手,男右手在上面,女左手在上面,再以逆时针方向揉动丹田,各18次,共36次;
⑧接次,双手两手心捂住左右两腰眼,一上一下搓动,搓到发热为止;⑨如此收功后,自然散一会儿步,即可接行动功。
2、回阳止漏化欲法
初修者修习太和玄功筑基法时,静久而动,或在睡眠刚觉时,阳炁生成,必冲动阳关,引起外肾勃举,此乃无欲无念静中生阳,为免阳炁散失,则当用回阳止漏之法追回体内,以培充后天形身,需注意的是,真正炼性精纯的行者则不必用有为的方法,兴阳勃举时,不必管它,继续入静即可,外肾自然回缩。此法实非采药,而是回阳,收回吾所炼之阳炁而已,不使阳炁化为有形而生欲念,更深一层之内涵是:起到化欲之作用。对炼性不够精纯者而言,兴阳时不管,则此阳炁冲动阳关,引发后天生理本能,进一步阳炁化为有象有形而生出后天欲念,使修炼所得付诸东流。在欲念未生时防患于未然,用回阳之法追回体内。同时补充后天形体。
如果是有欲念时兴阳或静中兴阳后来不及时追回即生欲念,则不必再用法追回,追回也必将漏失,甚至积存体内作怪使人更难清静。
回阳之法:
①兴阳时,用吸、抵、摄、闭,循环督运河车输入于下丹田。即是从会阴穴提起,沿督脉直上丹田,再下降经上腭至舌,再经喉管直下丹田,略存一会儿,一次不行,再行几次,直到外肾完全不再勃起为止,接着入静还虚,此法偏于有为,行使时,只能用微意,不可强行运转,最好顺其自然之势而升降河车。
②循中黄而收摄,兴阳时,用微意自会阴穴提起,同时吸气,提入下丹田略存一存,多行几次,直到外肾完全回缩为止,接后入静还虚。
③另有一诀较为简便且不易出偏,诀云:‘一吸便提,息息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具体做法为:阳生之时,先是吸气,至会阴穴,然后以微意提摄之,随息归入下丹田(即脐内);同时咽下津液一口,即为水火相见,水喻为肾阳;火煮喻为心意,水经火炼,化为真炁,归于自身,此法可连用数度,直至阳回为止,然后再入静,以微意观照丹田,大体大歇,守而不守,若有若无,不管其它。
②和③法有相同之处,行至深处,实乃一法,悟之可也。
总之,回阳之法的运用,贵在自然,不可用意太过,必须注意微意之运用,此节所讲回阳之法,是针对修至二、三步的层次时而应用,如在第一步的修习中,则不可应用,只要入静即可,在二步中动用时,则不可太用意,略略做到即可。
3、中老年培补亏损之法
对中老年人,精气大量亏损,有的甚至患了精枯之症,无精,不能精化炁,故必用法补充肾阳,其法有:
①种阳大法,此法能使肾阳立刻由弱变强,乃中老年培补亏损妙法,造精捷法也,青年人则慎用。诀云:‘心清静平和后,心神用力凝放入下丹田,听于此,觉于此,待其脐内热生,跳动后,则以意送入会阴穴,心神安于其中,不管发生何种内景,我一概不管,我唯安居于会阴穴之虚无窍内,切不可生它念,淫念更丝毫不可,总之,务要此虚灵不昧之神归入阴跷穴中而不出,直直至无人无我,归入虚无矣。此法在于以神补气,气再化为精。
②回归祖炁法,此法能以气补神,再以神通气,先用意微守于山根之处,顺随呼吸之自然守之,若有若无,待其热生而跳动后,或其它妙处,则以意穿印堂至脑后,再送归入夹背窍内,心神安居于夹脊窍内,似守非守,勿忘勿助,不可执,不可,不管发生何种景象,我一概不理,我虚灵之元神唯只安居此虚无之窍内而不出,直至归于大静,此法贵在自然,绝不可勉强,此法适于青年人应用。背者,无欲之所地,守夹脊能清心,如在修功中感觉心烦意燥之时,也可退守此夹脊内,片刻火烈顿除,而生清凉,此窍连通我未生之时的祖窍,开通此窍,则天地之元炁不吸自进,培补我日丧之元炁,身形日壮,精神日振矣。
③津液炼形法:待心清意静之后,已清之神默注绛宫(心下一窍,心窝入内三寸左右),用意用目观照之,待其热生及跳动,则立以意顺流沿上注入舌根下之玄膺穴,心神安居穴内,一意凝定于中而不出,不久,灵液自生,待其满口,微分意将灵液引颈吞之,用意直送到下丹田,随着咽而又生,生而又咽,我心愈静,入归虚无矣,此法烦燥之时,忧急之时不可持,心火太旺之人不可行法。
以上之法皆在清静,无一点干扰,空气清新的环境中习炼,姿势不限,其中以卧势为好,站式次之,需第一步修至高层次,进入第二步的修习后方可持此培补亏损之法。
标签:丹道(258)
气功学网心语:行善积德以修心,心静心稳再修真,积精累气入玄门,始知我命不由天,气功学,学气功!
快来评论,快来抢沙发吧~